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风鸟纹陶罐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左右

高23厘米、口径巧厘米、腹径20厘米

黔阳县岔头乡高庙遗址出土

随后在遗址中挖掘出一具距今约7000年的女性人体骨骼,其下垫有编织的多孔竹席,出土时竹席虽已完全碳化,但印在地面上的图案仍十分清晰,制作工艺考究精湛,比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要“年长”2000多岁。

在高庙遗址发掘前后,考古学家还发现辰溪境内沅水段的松溪口、征溪口遗址,以及潭坎大地、荆坪、高坎垅、靖州的头篷坡,麻阳火车站,会同的渡头江、花垣茶峒、泸溪浦市、吉首河溪等新石器遗址及的文化遗存与高庙文化极为相似,应同属高庙文化,组成了高庙文化的遗址群。这些遗址沿沅水中游多支支流上溯,覆盖了整个武陵山区,甚至远至贵州东部的清水江流域。

从这些文化遗址我们大致梳理出公元前约5000——6000年前生活在沅水流域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当时的居民多选择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居址大都分布在沅水主、干流两岸的一级台地上,房屋均为挖洞立柱的排架式术构地面建筑,方向朝东或朝东南,多为长方形两开间和三开间的结构,面积20-40平方米不等,有的房屋附近还设有窖穴。墓地就在居址附近,流行竖穴上坑侧身屈肢葬,头朝东,面北,几无随葬品,仅有少量石片石器和兽骨,但在一座墓的人骨架下发现有编织成方孔的竹席。

高庙文化遗存中出上的淡水螺(当地上话称红螺)和贝壳堆积如山,出上的鹿、猪、鹿、牛、熊、獾、象、貘、犀牛等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以及植物遗存达数十种,且数量巨大,表明当时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可能是以渔猎与采集为主的攫取式的经济方式,它与洞庭湖区当时发达的稻作农业形成较大的反差。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部分的猪牙床进行鉴定,可认定其己属被驯养的家猪,说明当时己有动物的驯养业。

石质工具主要是数量巨大。陶器皆手制,但器壁厚薄较均匀,器型规整但颜色斑驳,大都夹砂,泥质陶甚少。出上有精美白陶制品。器类主要有釜、罐、盘、钵、碗、杯和支脚等,其中罐类器尤为丰富,器型多达十余种。特别是那些装饰鸟纹、撩牙兽面纹、太阳纹和八角星纹等图案的陶器,质地都比较好,制作相当的精细,这些陶器很可能是当是用于陈设用的祭器而非实用器。

最重要的是,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高庙几千年来显灵的原因被找到了。几千年来沅水浩荡,涤荡着沅水两岸,高庙——就算只剩一处遗址,仍然在保佑着沅水沿岸的芸芸众生,让他们丰衣足食,繁衍生息。原因就是——原来高庙远古就是一座大型宗教祭祀中心,也许我们的先民六、七千年的祈祷,也许是远古先民的魔咒,在保佑着沅水沿岸民众的平安。

2005年在高庙遗址顶部揭露了一处大型祭祀场所。活动场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由3部分组成:正面有由4个主柱洞组成“司仪(主祭)场”;南面有39个排列有序的“祭祀坑”;西侧有“两室一厅”面积宽达40平米的“会客议事馆”,并附设有窖穴式的“仓库”。

“祭祀坑”有“人祭坑”和“牲祭坑”,在“人祭坑”内有人体骨架,两具遗骸头部均有被利器猛烈击打的迹象,这是拿活人做祭品的有力证据。这生动反映了当时宗教礼仪的真实状况。祭祀坑内出土有经火烧过的牛、羊、鹿和龟等动物骨骼和螺壳,出土陶器上大量装饰有太阳(天帝)、八角星、獠牙兽面(龙)、凤鸟等神灵图像。最重要的是在司仪场所发现了两侧对称的双柱环梯建筑遗迹。据考证,它是供神灵上下天庭的“建木”天梯。

高庙大型祭祀场所

这说明高庙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宗教中心。这些刻画在陶器上的神灵图像在高庙文化不同区域类型的遗存中普遍风行,分布地域广,可以确认是一种大范围群体性的宗教信仰。

高庙遗址出土文物表明,高庙文化的存续时间在距今约7800年至6300年之间,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至晚期前段。出土的器物和墓葬都表现出明显的巫文化特征。沅水流域和后来广阔的苗疆那股盛行的巫风到这里都找到了源头。

高庙文化陶器上装饰的那些八角星、撩牙兽面、飞鸟(凤?)和太阳等图像,实际上就是该部落人群所崇仰的自然神灵的图像。它反映了该人群对于宗教的虔诚与狂热。

高庙文化人群对自然神灵如此的狂热崇尚与敬仰,或许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山高谷深的武陵山区,林木茂密,群峰叠嶂,本身就给人以神奇的幻觉与无限的想象。而从高庙文化遗存中出上的巨量水、陆生动物骨骸,可以窥见到当时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就是渔猎与采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与自然的联系和依赖实在是太密切了。正是由此,祈求在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食物,并希望这些食物生生不息,取之不尽,有求必应,所以他们创造了能带给他们好运与庇佑的神灵,并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然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却还要面对诸多潜在的威胁,如在猎获食物时,要面对猛兽的威肋;在洪水频发和瘴疫横行时,要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因此,他们一方面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这个时候,神灵也就成了他们救世主,而宗教所特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就成了连结氏族与部落成员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自古以来,湖湘大地就有信鬼好祠之风,但这一股吹彻原野的湘楚巫风,我们从高庙寻找找到了源头。

一些概念——沅水和五溪、黔中郡和武陵郡、蛮地和苗疆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发生在湘西和苗疆的故事,我得首先科普一下这一带的地理概念,这些概念有些是历史上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些历史变化很大,专业上属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一般人还真的难得搞清楚。

首先是沅水和五溪。沅水大家都知道,五溪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包括现在生活在那里的湘西人。

沅水,又称沅江,有南、北二源。南源龙头江发源于贵州贵定的苗岭斗篷山南麓,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麻江平越间大山。两江在旁海镇岔河口会合后称清水江。在贵州流经合江、剑河、锦屏、天柱等县至銮山入湖南芷江县,东流至黔阳县托口镇与渠水会合始称沅水,最后在常德的德山注入洞庭湖。全长1033千米。河源至黔城为上游,河谷狭窄,险滩较多;黔城至沅陵为中游,河谷逐渐增宽,坡度减小;沅陵以下为下游,河谷增宽。

沅水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