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改元熙宁。

熙宁。一提到这个年号,就会让人自觉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当然还会想到在这场变法中引吭高歌的领唱王安石。

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多年来北宋国家财政空虚,官员机构庞大,军事力量疲软等问题日益变得突出。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五月,反对变法的曹太后终于撤帘还政,亲政之后的宋英宗实在想有所做为。甫一亲政,他就向大臣们提出一个严肃命题:“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到治平三年九月,宋英宗才又提出“去冗官之患”,对腐败的吏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惜,雄心勃勃想有番作为的宋英宗于次年正月去世,他的一腔改革宏愿只能留待后人去实现。

于是,大宋权力宝座上出现了赵顼,他就是历史上有贤君之称的宋神宗。

赵顼尚为太子时,即已深察国家政体中存在的种种积弊,并一心奋发图强。他特别留意那些要求改革的呼声。王安石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并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路。当时虽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但其言辞恳切、深中肯綮的《言事书》却给赵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之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又诏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公元1068年,宋神宗再次诏王安石“越次入对”,商讨变法。公元1069年,熙宁三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保障变法顺利实施,特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王安石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他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超凡勇气,大刀阔斧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同年,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常平法)、农田水利法。

熙宁改革也一直在反对派激烈抵制与严厉批评声中艰难进行。反对者的阵营十分强大,这中间有在深宫仍具有话语权的太皇太后曹氏,甚至还包括庆历新政中的改革派韩琦、富弼等三朝元老,也包括程颢、邵康节、张载等学界名流。围绕改革,形成新旧两党。

为强化新政推行,王安石一方面对许多旧党人物进行严厉打击,如吕公著被贬知颖州,赵挶嶂贾荩舔崆淳┪髀诽岬阈逃抨嶂玻环矫嫖奂祷ちα浚旨萋实靥岚稳斡昧艘慌履芙运サ恼瓮痘撸斐闪酥伊荚绨征恚樾〕涿硖玫氖Ш饩置妗�

司马光就站在熙宁变法的反对者行列中。

面对纷扰诡谲的政坛,久生寄居林下之心的司马光早已罢息了当年“深惧岁月颓,宿心空弃捐”的悬想,他几乎是带着一副自我边缘化的心态走进的神宗一朝。

且看《宋史》中的这段记载:“神宗即位,擢光为翰林学士,光力辞。神宗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被授予翰林学士却拒辞不就,给出的理由更是牵强,俺不会写四六骈文。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王安石此时为翰林学士,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光不屑与之同列。

(未完待续)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朝野的刑事案件。

登州女子阿云在母亲去逝守丧未结时,因外力被迫嫁给了一个叫韦阿大的人。阿云嫌韦阿大丑陋,新婚之夜谋害韦阿大,结果刀断新郎一指,阿云后来投案自首。案件上报审刑院和大理寺后,审刑院和大理寺认为此桩婚事本不合法,阿云无罪,而登州知州却认为应以谋杀罪处决阿英。争执不下中,此案上报到宋神宗那里,神宗令翰林学士王安石与知制诰司马光对案件进行裁定。

王安石认为登州方面判决合理,应该对阿英处以极刑,司马光却认为审刑院判决正确,应该无罪释放。其后,御史中丞滕甫、侍御史钱颉等人上书支持司马光,吕公著上书支持王安石。围绕这个普通的民事案件,朝廷官员之中迅速形成正反两大派,结果挺司马光一方受到王安石制裁,知御史刘述、集贤校理丁讽、审刑院详议官王师元等人被弹劾,经司马光上书,神宗代为极力辩解,这些官员才得以幸免。

由这个普通不过的案子,其实已经反映出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政见的严重不合。

王安石认为,祖宗成法不可不变,天下民意汹汹又如何,只要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强军固国,那么就都应该无所顾忌地大力推行。司马光则认为,国家不应该去与老百姓争利,国家的强大之本在于取法三代的治国理念,开源节流方才是增加财政的正确途径。

从他两人的当面辩论也看瞅见彼此存在的严重分歧。

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说:“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说:“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王安石反驳:“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对答:“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彼此的观念之争,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彻底水火不容。

《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记:“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之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针对实施青苗法在朝官员展开了更为激烈的论争,反对者主要包括韩琦、司马光、吕公著、范镇、欧阳修、程颢、苏辙、苏轼、吕景、孙觉等人。韩琦上书对青苗法进行猛烈抨击,神宗似有所悟,王安石为此托病居家,并请求解除职务。宋神宗于是准备启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再次拒绝,他说得很直截了当:“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宋神宗最终还是决定推行青苗法,并再次启用王安石。反对变法者纷纷被解除朝中要职,贬往外地。司马光也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到长安知永兴军。

在长安与同年进士李尧夫赠别的诗中,他这样写道:“世路饱谙都是梦,人生可贵莫如身。会须筑室临清洛,相与携筇戴葛巾。”身虽在宦途,人也虽在长安,但头戴葛巾逍遥江湖的主意却已拿定,目的地也很明确,洛阳。

终于如愿以偿,公元1071年司马光自请判西京御史台,获准。他自此退居洛阳,在牡丹丛中15年绝口不提政坛之事。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49章

书籍
上一章
149/14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