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山高风冷,孤灯残卷。

独守着空寂大山,缺衣少食、发奋忘我的孙复更像一个跋涉在路上的苦行僧,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心中却是光明一片。

正因不再为功名而学,而是为重树儒家道统,力肩孔孟斯道于己肩,普教化人,孙复此后的刻苦自励,箪食瓢饮,便有了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远古儒者风慨。那便是死守善道,无须臾之间违仁,颠簸必如是,造次必如是。

这种在极端贫苦与清寒中,岿然不动,持之以恒,其实也正是一代代以道统承继者自认的大儒们,所集体呈现在精神层面的共性。

事实上,他的确是以继承孔、孟、韩愈的道统而自居。在《信道堂记》中,他夫子自道:“吾学尧、舜、汤、禹、文、武、周公、孔子、孟珂、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三十年,处非今之世,故不知进之所谓进也,退之所谓退也……圣贤之道,无进退毁誉也。”

一个人在内心里已无进退毁誉,那他的举止行为便也再不受任何世俗影响,从而独有所抱,寂然一致了。

由此来看,杨延龄的《杨公笔录》中所载的有关孙复的一段逸事就不是很可靠了。

《杨公笔录》称:“范文正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文正,赠钱一千。明年,孙生复过睢阳,谒文正,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于道路?’生戚然动色曰:‘母老,无以为养。若日得百钱,甘旨足矣。’文正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也。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吾今补子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学乎?’生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孙生笃学,不舍昼夜。明年,文正去睢阳,孙生亦辞归。后十年,闻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文正叹曰:‘贫之为累亦大矣,徜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范仲淹因母丧回南京,因南京留守官晏殊之邀主持应天府学,也即睢阳掌学,时在公元1026年。范仲淹急公好义,照料学士,向来“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此时尚在应举且困难万分的孙复受其帮助,应该确有其事。但依孙复性格,却不会屈身“索游”,要饭到范公门上。

不管是《宋元学案》还是《宋史·儒林传》本传,都讲孙复是“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都在说他是自学《春秋》,而非跟随范氏学习。而且,两处均说孙复出仕缘于范仲淹的大力举荐,那么就不会在“朝廷召至”后,范氏才知道“乃昔日索游孙秀才”。

这多多少少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复的困顿艰辛之状。闻之令人唏嘘。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好友胡瑗正在泰州苏州一代讲学,而且名声鹊起。于此年结束了自己第四次失败科举后的孙复,开始反思志趣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由此思考重新为自己抉择人生方向。

徘徊在人生重大抉择的关口,他遇到了石介。

一见之下,早年就进士及第,得意官场,且博学贯通的石介,竟然完全不顾自己的官场身份与学术身份,甚至也根本不考虑二人之间本无师生行谊的经历,向孙复严格执起弟子礼,并将自己无限的爱戴、尊敬与襄助,悉数献给了孙复——这个科场屡屡铩羽,此时更为困顿穷蹇不堪的老牌书生。

尽管对方的地位与声名远逊于我,但我向来只向学识低头,只向道德弯腰,只向高迈的人格服膺,孙先生的人格与学问值得享有我毫无保留的尊敬,那我就以他为师,向他虔诚敬拜。

只有心中时常中空,竭诚而虚,才会以贵问于贱,以多问以寡,以能问于不能。

石介,字守道、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因曾耕读讲学于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生于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卒于公元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

他出生在一个世为农家却“豪于乡里”的典型中国农村富庶之家。其父石丙曾中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

石介自小“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范仲淹在南京主持应天府学时,他做为在校学生,曾受教于范先生。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6岁的石介进士及第,此后历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职。

公元1034年,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后,遂东游入鲁,游学于泗水、汶上、兖州、东平一带,陷于“汲汲于道路”的困境,而且身负先人骨殖,却无力下葬。石介后来在《与董秀才书》中说孙复,“年四十有四而两鬓尽白,今既走泗上,又走京师,躬负其亡考母暨先君先夫人之骨,将藏于泰山、徂徕之间,而贫无以具棺榔,先生朝夕爷天而哭。”

正是在汶上,通过一位叫士建中的儒生牵线,孙复与做郓州观察推官的石介首次结识。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