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孙复、石介:冲鹤掠空声自闻

如果将宋学的横空出世,看作在隋唐五代芦苇丛中潜伏已久,突然破水而出的一叶扁舟,那么,就不能忽略了对这个船上的三位撑槁人的整体打量。

这三位是: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做为宋学的共同开山之祖,他们有个集体学术称谓——宋初三先生。

《宋元学案》引用黄震的话论定:“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来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周敦颐)、洛(二程)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

朱熹也曾说过,“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他在《朱子语类》中还说:“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疏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真是凛凛然可畏!”

这就将三先生明确标定在在宋学发展的源头。

而从儒家“道统”昭彰意义上讲,自韩愈在中唐首倡,后又有柳开于宋初力播,但真正形成黄钟大吕之声,对后世具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作用,从此使得儒家学者代不绝人,世有力肩斯道者挺身而出,自觉站定于道统谱系,捍卫儒家精神思想传承,居首功者就是“宋初三先生”中的孙复、石介二先生。

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因为彼此一致以学道、行道、传道为己任,共同致力于重建儒学师道体系,倡导疑传惑经,注重明道体用,孙复与石介同时又成为“三先生”大概念下一个不可割裂的学术体,是宋学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首环。

孙复,字明复,号富春,因讲学于泰山,世称“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卒于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生大都相同,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孙复与胡瑗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有着太多极为相似的人生不幸:

——胡瑗出生于一个位居底层的下级官吏之家,常常入不敷出,乃至“家贫无以自给”。幼年的孙复家境贫寒,比胡瑗更为不堪,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平民之家,而且父亲早亡,独与寡母相依为命。就是在这穷困潦倒、艰辛异常的生活中,他却固守贫穷,力学不辍,饱读诗书,通悉经典。

——胡瑗在考取进士的路上,连续七次折戟沉沙,每次失败后,都默默地选择了泰山作为自己的蓄能待发之所,将之做为自己苦读进修的备考之地。孙复在考取进士路上同样连年蹭蹬失意,先后四次参试,结果“三退于礼部,一黜出于崇政殿”,屡屡碰壁之后的他,也默默选择了泰山。

——在与世隔绝的孤寂、清冷泰山之上,他们相互见证了彼此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胡瑗“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不归”。为专心致志,不受任何打扰,他甚至在收到家信时,只要瞥见有‘平安’字样,便不再展读,将之投入身旁山涧之中。孙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但始终“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

——在屡屡科场受挫之后,他们没有为考取功名而改变自己的为学方向,相反,集体选择了息罢功名之心,转而走向毕生致力的教育事业。胡瑗在公元1026年果断放弃科举,从此在湖、苏地区聚徒授学。孙复则在公元1035年抛弃场屋举业,从此在泰山降帐授徒。最终,他们都因卓荦的教育成就,引起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派注意,都进入国子监,均成为天下士林景服向往的宗师。

一座巍峨的泰山,最终成就了两座高迈的学术之峰。

(待续)

孙复,字明复,号富春,因讲学于泰山,世称“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卒于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生大都相同,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孙复与胡瑗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有着太多极为相似的人生不幸:

——胡瑗出生于一个位居底层的下级官吏之家,常常入不敷出,乃至“家贫无以自给”。幼年的孙复家境贫寒,比胡瑗更为不堪,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平民之家,而且父亲早亡,独与寡母相依为命。就是在这穷困潦倒、艰辛异常的生活中,他却固守贫穷,力学不辍,饱读诗书,通悉经典。

——胡瑗在考取进士的路上,连续七次折戟沉沙,每次失败后,都默默地选择了泰山作为自己的蓄能待发之所,将之做为自己苦读进修的备考之地。孙复在考取进士路上同样连年蹭蹬失意,先后四次参试,结果“三退于礼部,一黜出于崇政殿”,屡屡碰壁之后的他,也默默选择了泰山。

——在与世隔绝的孤寂、清冷泰山之上,他们相互见证了彼此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胡瑗“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不归”。为专心致志,不受任何打扰,他甚至在收到家信时,只要瞥见有‘平安’字样,便不再展读,将之投入身旁山涧之中。孙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但始终“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

——在屡屡科场受挫之后,他们没有为考取功名而改变自己的为学方向,相反,集体选择了息罢功名之心,转而走向毕生致力的教育事业。胡瑗在公元1026年果断放弃科举,从此在湖、苏地区聚徒授学。孙复则在公元1035年抛弃场屋举业,从此在泰山降帐授徒。最终,他们都因卓荦的教育成就,引起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派注意,都进入国子监,均成为天下士林景服向往的宗师。

一座巍峨的泰山,最终成就了两座高迈的学术之峰。

公元1023年,32岁的孙复走进了幽静的泰山,从此与胡瑗在这里共同学习生活了10年之久。

一牖冰冷的寒窗,两个凝重的剪影,成为泰山顶上最具人文意义的一道景观。

在此之前,泰山一直是历代帝王摆排场、树威仪的封禅祭祀表演之地,只有等到孙复与胡瑗负箧而来,傍石苦读,临溪沉吟,餐风饮露,穷究经典,这里从此才有了浓郁的学术气息,并终至郁郁苍苍。

让我们纳闷的是,孙复,一个山西临汾读书人,放着临近的五台山不去,却要不远万里,跨过苍茫太行山,风尘仆仆地赶到泰山来。

原因就在于,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人文渊薮,泰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又有着特殊的文化坐标涵义,最主要的,是这里离京师开封很近,便于来年补考。

北宋各地州县没有学校,同样是重要原因。直到宋仁宗之时,北宋全国州县之学基本上仍荡然无存,处于一片荒芜之状。据《宋史·选举志》记载,范仲淹在宝元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意欲复古劝学,数次上书建议兴办学校。宋祁就为此向宋仁宗说过:“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从此之后,州县才恢复立学。

泰山,并没有成为他们科举路上的福地。

宋初规定,凡考举进士者,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这样的考试科目弊病显而易见,所谓明经,不过帖经、墨义而已,考的是举子的机械记忆,而非对经典的理解。诗赋之试,更是以辞艺的文之末事来取士,均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有才之士。

当时,主管贡举的张方平就为此上奏:“文章之变与政通。今设科选才,专取辞艺,士惟道义积于中,英华发于外,然则以文取士,所以叩诸外而质其中之蕴也。言而不度,则何观焉?迩来文格日失其旧,各出新意,相胜为奇。朝廷恶其然,屡下诏书戒饬,而学者乐于放逸,罕能自还。今赋或八百字,论或千余字,策或置所问而妄肆胸臆,漫陈他事,驱扇浮薄,重亏雅俗,岂取贤敛才备治具之意邪?”(《宋史·选举志一》)

做为应试者,孙复无疑更为清楚自己屡考不中的原因所在。“故知其道不与时合,不敢复进。”这是石介在《徂徕文集·上杜副枢书》中说乃师孙复绝意科场的原因。

业已熄灭科举之心的孙复,转身走向祖述孔孟之道这条大路上。作于此时的一首《谕学》,可以充分坦露孙复的心迹:

“冥观天地何云为,茫茫万物争蕃滋。羽毛鳞介各异趣,披攘攫搏纷相随。人亦其间一物尔,饿食渴饮无休时。苟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孟轲荀卿扬雄氏,当时未必皆生知。因其钻仰久不已,遂入圣域争先驰。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斯文下衰吁已久,勉思驾说扶颠危。击喑敺聋明大道,身与姬孔为藩篱。是非丰顇若不学,慎无空使精神疲”

那就向身后的考场潇洒地挥挥衣袖,从此彻底与之决绝。不再虫子一样“披攘攫搏纷相随”,蠕动在拥挤的科举独木桥上,而是带着自己“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为周孔做藩篱,起斯文于下衰的志向,走向“图存远大”的“深明学问”之路。

这是条异常艰苦的路。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4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4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