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针对中唐时佛老昌兴,儒学低迷,韩愈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寻找批判武器,提出“性情三品”说,以此驳击佛教追求清静寂灭的心性说。

然而,当韩愈把人之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之时,其实也就堵住了一条逻辑之路,即人人皆可以修养心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不断自我心灵回护与完善,达到人格与道德的自我提升。

那么,这一理论设计就与佛教所倡导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也与道家所声张的“人人可修炼得道”等观念,有了理论上的明显缺陷。或者说,韩愈的“性情三品”论根本无法推翻佛教的心性论。

李翱发现了这一明显的理论缺陷,于是他超越老师韩愈向前迈了一步,引借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中思孟学派的思想传统,着重从圣人之性与百姓之性无差别处入手,建立以儒家德性为主体,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伦理价值体系。

他直截了当地提出:“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睹其性焉。”他认为,人性并不能简单地分为几品,事实上,性的善恶只与情相关,就性的本质说,人人都可为善,只是因为情的遮蔽,于是才有了或善或恶的情之表现。“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期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变来,故性不能充也。”

“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也?圣人者寂然不同,不往而到,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末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他提出,教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恢复被情所蔽的人之本性。

其实,这也是荀子早就说过的“化性起伪”,同时也是孟子的性善论本源。这就在理论上肯定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使得儒家的心性论完全可以与佛教的人人可以成佛佛性论相抗衡。

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李翱用《中庸》中的“至诚”概念,提出人人通过内省心性,然后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物而及天地间一切,“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如此,便能完成个人的修身养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李翱为“诚”所下的定义很特别,“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返身归诚,既是实现复性的过程,也是复性的最终目的。

之所以说李翱对“诚”所下定义特别,是在他的上述叙述中,明显能听到来自佛道二家经典中的音韵与气息。

事实上,援释借道化为己用,然后以修缮一新的理论站在儒家立场上抗衡佛道,是李翱的显著特色。朱熹比较眼尖,他说李翱“只是从佛中来”,“至说道理,却类佛。”章太炎说得更通俗晓畅,说李翱“里面也取佛法,外面却攻佛法”。

(未完,待续)

尽管李翱援佛入儒,但与范缜、韩愈一脉相承,他也是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极力排斥佛教。

他在《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中说:“佛法害人,甚于杨墨。论心术则不异于中土,考教迹实有蠹于生灵。浸溺人情,莫此之甚。为人上者所宜抑焉。”这很像范缜所声严色厉所说“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在《去佛斋论》中他同样指出:“舍圣人之道,则祸流于将来也无穷矣。佛法之所言者,列御寇、庄周所言详矣,其余则皆戎狄之道也。使佛生于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于是,况驱中国之人举行其术也?”原因是,要建立一个上下有致的社会,使得“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存有所养,死有所归,生物有道,费之有节”,那就得回到儒家的道德仁义那里,因为“自伏羲至於仲尼,虽百代圣人,不能革也。故可使天下举而行之无弊者,此圣人之道,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养之以道德仁义之谓也,患力不足而已。”

但与韩愈的至死不与佛教妥协,虽身万灭而不改不同,李翱虽然基于儒家立场,一生排佛驱道,但他同时又将佛道做为一种有益拓展自己深思的学问而加以积极汲取。

与佛道中人的颇多交往,也正说明了他思想上的兼容并包。

比如,就在写下《复性论》的公元799年8月,当他北还至泗州时,遭受水灾与火灾而损毁的开元寺刚刚修复完毕,为记其事,该寺僧人澄观铸大钟悬于寺楼,特邀李翱为其题写钟铭,李翱为之写下了《泗州开元寺钟铭(并序)》。没有他们之间历久而笃坚的私人友谊,反佛的李翱不会欣然为庙钟命笔,同样,澄观和尚也决计不会找一个整天价对佛嘟嘟囔囔的人来写。

还比如公元821年,李翱出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佛教著名高僧惟俨禅师就驻锡他治下的药山道场。

药山禅师,俗姓韩,唐沣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怀大志,曾说:“大丈夫当有圣贤志,焉能屑细行于布巾邪?”遂舍弃世俗,投石头禅师门下修行,后因住在药山而声誉震遐迩。

《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李翱与惟俨这次充满禅机的相见:

“(李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于是,就有了李翱这首著名的诗作《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披云月下,崇冈长啸,后首诗营造了一种独对自然,悟证天地至理的朗阔境界,为后世文人或禅者纷纷效法。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