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拙作《捍卫论语》(第1卷)《构建一个理想国》、(第2卷)《灯塔上的瞭望者》昨日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首发。

杂综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大师的纷繁学说,纠合长期以来南北互异的学尚,然后在茫茫学术大海之上,开通出一条最简捷最安全的航道,布下浮标,树起航灯,供后来者愉快航行,这又谈何容易?

它需要编订者博览群经,遍通释注,然后才能从中择优而摭,取菁汰芜。孔颖达以“事必以仲尼为宗”,坚持“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方针,来进行他艰苦卓绝的学术努力。

《五经正义》所做的工作,就是对繁杂经学注解之作进行统一整理,先从浩如烟海的经典注本中遴选出最好的那种,摒弃杂说,然后在所选择注本的基本注疏之上,辅之以博采的诸家经说,以集注形式来疏解经典。

与此前的“义疏”不同,义疏可以对旧注提出质疑,允许注解人自由表达对经书的个人理解,“正义”却只是在旧注中进行甄别,然后对所采纳的旧注进行深层次的阐释,但不可对旧注进行破坏性的疏解,此所谓“注宜从经,疏不破注”。这样就保证了后人在对儒家五经理解时不会产生歧义。

孔颖达在五经注本选择上,于《毛诗正义》,采用郑玄的笺注,兼取刘焯、刘炫之说作疏文;于《周易正义》,采用王弼的注,同时兼考众家以疏;于《春秋左传正义》,采用杜预的注本;于《礼记正义》,选用郑玄所注,以皇侃、熊安生二家作义疏;于《尚书正义》,则采用《伪孔传》。

大体来看,他所用注本以南学为主,义疏兼采南北,并蓄各家,所以马宗霍在《中国经学史》中高度评价:“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

但,不能说其中没有遗憾。

由于过于拘守“疏不破注”的原则,这就在引征各家注释时,刻板地以原注为标准,完全以注文之是非为是非,凡注文所言,必尽量为之疏通证明,反而曲为之说。比如《春秋正义》中,以杜预注作为取舍标准,凡疏解采用的他人之说有违反杜注之处必驳之,甚至不惜为此曲徇杜注之误。

最大的错误出现在《尚书正义》中,在选择注本时,孔颖达没有选择他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普遍研习,并且他本人对之颇为精深的郑玄《尚书》注解,而是选用了荒诞不经的《伪孔传》。

西汉鲁恭王刘馀在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在墙壁中得古文《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即《孔安国尚书传》,马融、郑玄的《尚书》即取于此。但到东汉时,原书已亡逸。

东晋时,梅赜进献《孔安国尚书传》共59篇。经后人考定,文中不但出现了很多孔安国身后才有的地名,而且有些注解与孔安国所注《论语》相左,均说明这是一部伪作,根本不是孔安国所为,故学界称之为《伪孔传》。但孔颖达却不辨真伪,丢弃原先自己研习的郑玄《尚书》,盲目循从老师刘焯、刘炫所好《伪孔传》,称赞其“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右学者,咸悉主焉。”导致这部伪作至今安然长眠于《十三经注疏》中。

就像苏轼误认的黄州赤壁,并非历史中曹操与孔明的对垒战场,但名以文显,地以人彰,在长久的以讹传讹中,反让真正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蒲圻湮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于产房的护士而言,她只是粗心地抱错了一次婴儿,但对这个孩子来说,一生都将无法回归亲生母亲的怀抱。

学者一时不慎,造成的危害巨大而长远。

但瑕不掩瑜,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国经学的统一和规范所作出巨大贡献。《五经正义》自刊行之后,便成为大唐后学诸儒奉行的正典,甚至跨宋逾明,直到清朝,一直端坐在《十三经注疏》中,备受敬重。

难怪唐太宗在看到此书后,油然感喟:“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赅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也难怪贞观十八年,孔颖达的人物肖像被光荣地画在凌烟阁上,旁边题赞:“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浸润着大唐明月、宋时细雨、明清夜霜的一代代书生,他们负箧求学的路上,背的是它;他们秉烛苦读的寒窗下,读的是它;他们经世致用的宦途中,翻开的还是它。直到今天,他的著作仍是喜爱国学之人的必读之物。

如果孔颖达地下有知,他会在一个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面对文化中国,时时坐起,掀须一笑。

(本文毕)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