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国号大业。

这个大隋第二代领导人立志要用大手笔改造这个国度,以显示出自己的才干远非第一代领导人可比。因而总是表现出一种张扬、铺排、浩阔、亢奋的劲头。

不管是发全国民役,开凿大运河;还是广造龙舟,让蜿蜒数百里的船队翠华摇摇地行进在去扬州的赏看花路上;不管是将长安所有的大树都缠上锦缎,令所有食肆均免费供应,让应邀而来的西域胡人看看**是如何富有;还是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只为展示大隋威武,惹我一丝不快者,虽远必诛……事事处处透着打了激素后的大跃进姿态。

同样,出于杨广好大喜功的心理,与一种粉饰太平的作用,他甫一即位,就高调喊出儒学兴国的方针。

隋文帝杨坚虽在一统江山之初,也提出儒学为本的治国理念,但由于佛老儒三学由南北朝起便已并行,还由于他幼年曾养于比丘尼的特殊经历,再加上垂垂老矣时的心志皆衰,晚年之时的他,却又“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宫中好细腰,民间多饿殍,上之所行,下必效焉,到隋文帝仁寿年间,儒学已经衰微到天下之学尽废,举国上下只保留一所国子学,而且只留有儒生区区72人。就这72人的儒生队伍,恐怕也是取意孔子教徒贤者72而作作样子,凑数而已。

《隋书·儒学》尽道此时儒学的尴尬局面:

“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师宗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礼义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方领矩步之徒,亦多转死沟壑。凡有经籍,自此皆湮没于煨尘矣。遂使后进之士不复闻《诗》、《书》之言,皆怀攘夺之心,相与陷于不义。”

幸亏杨广来了。

杨广在叛逆心理以及大跃进式治国理念下,重提儒学为本,虽然更多的是为彰显自己如何与众不同,用教化大兴的声势来为大隋政权勾唇描眉,但客观上却给行将干涸龟裂的儒学土壤,降下了救命甘霖。

听听杨广此时下达的那道充满激情的诏书,谁不为此备受鼓舞、倍感欢欣呢?“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者,可依其艺业深浅,门荫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庶夫恂恂善诱,不日成器,济济盈朝,何远之有?”

于是,大业元年,学校纷纷恢复,学生再次背起书包,停顿多年的读书声又朗朗响起,“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一派野草逢春,欣欣向荣的气象。

那是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心灵召唤!

二十世纪的中国曾在1978年上演过类似一幕。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那些在农村广阔天地上山下乡已然绝望的青年,终于知道自己的青春可以不终身被拴在一杆粪叉或一把镢头上,自己的理想也绝不只是一眼陕北米脂的窑洞,或大兴安林下的一个温热炕头,他们那份激动可以想见。

32岁的孔颖达便是听着这种召唤,心潮澎湃地走出自己学校,走向了寂静多年的考场,“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朝通过开科设考,让孔颖达脱颖而出。

(未完待续)

很快,隋炀帝又广征天下学官、硕儒于东都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照两汉之时汉宣帝石渠阁及汉章帝白虎观的故事,举办大规模的儒学学术研讨会。两汉之时的群儒聚集盛况再次出现,硕学鸿儒、明经通籍之士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将这个城市在一时间营造得云蒸霞蔚,人才炳焕。

这中间,就有一批名扬天下的大儒,如刘焯、刘炫、鲁达、孔褒。当然,还有来自冀州衡水的孔颖达,以及来自苏州吴县的陆德明。

违睽多年的师生,相见时道一声“久违”,然后执经登坛,彼此并不客气,各尽穷悬河之辩;久闻大名,素无谋面的同道相会,但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句“承让”,相互同台说经,依据典籍论难问对。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个场景!让人疑心时光倒流,置身在荀子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

就是在这里,孔颖达与陆德明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养,深邃的见解,依难反驳,摧折众口。不仅战胜了学名久炽的二刘,而且让所有参加者临场败北。

出类拔萃的他俩,由此实现了彼此人生轨迹的重合,开始了他们一致却又互有差异的人生之旅。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