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然而,隋朝仍不是陆德明的长久职场。

我说过,跟着一个猪一样的皇帝混,你迟早要被改换国籍的。

杨广的前半生,属狼。

他不仅雅好文学,擅长诗赋,而且有着南平吴会、北却匈奴的赫赫战功,在其兄弟之中崭露头角,独著声绩。然而,此时表露出的种种谦卑和善、温柔敦厚、谨小慎微,却完全属于表演性质,是他以夺取太子继承权为目标下的敛己讳饰,为的是沽名钓誉。因而,当他登上帝位无所顾忌之后,其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的本来面目便暴露无遗了。

他后半生的所作所为,都在为他佐证一件事:属猪。

不管是在百姓怨声载道中开凿运河,还是于一片反对声浪中营建东都洛阳,不管是穷兵黩武三征高丽,还是虚张声势,翠华摇摇地三下江都,杨广似乎都在执意以一个超级败家子的闹腾姿态,要将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迅速折腾垮。

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是他后半生的主要业绩。这个荷尔蒙腺体过度分泌的病人,一举一动都透着不可理喻的邪性。他曾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甚至不无自我欣赏地边摸着自己白皙的脖颈,边对着镜中的自己叹息:“好头颈,谁当斫之?”当萧后惊诧之中反问怎么说这种话时,他大笑着回答:“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在他的严刑竣法、荒淫暴虐之中,民不聊生,国家大乱,内有杨玄感肇黎阳之乱,外有匈奴雁门之围,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隋朝再蹈此前南陈覆辙,国家走到了崩溃的尽头。

公元618年,逃到江都的杨广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的兵变中死去。临死前他相当冷静,也十分清醒。颇有梁武帝临死前还叹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的气概。

陪伴在越王身边的陆德明很快失业,因为他惟一的学生死了。

隋炀帝死后,杨桐凭借元德太子之子的身份,被推至帝位。紧接着,王世充擅揽大权,实现篡位后,杨侗被其鸩杀。死前,杨侗这个可怜孩子焚香礼佛,留下一句千古名言:“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王世充僣号后,封其子王玄恕为汉王。鉴于陆德明的学问与声望,王世充也想请这位前帝师来做自己儿子的老师,陆德明深以为耻,坚辞不就。

既不与恶人同流合污,又要保全自己,那么,就需要动用点智慧。同样被公孙述征招的任永与冯信,就假托患青光眼双目失明而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阮籍拒绝司马昭提婚的方法是大口喝酒,将自己完全灌傻,而且一醉六十天,彻底人事不知。

陆先生的方法比他们绝!

陆德明拒绝做王家老师的方法是大把吃巴豆,将自己彻底泻垮,而且溃不成军到提不上裤子,甚至当着来客面,蹲下就拉。

《新唐书》本传载:“(王世充)以德明为师,即其庐行束脩礼。德明耻之,服巴豆剂,僵偃东壁下。玄恕入拜床垂,德明对之遗痢,不复开口,遂移病成皋。”

人家病成这样,连出恭这种极为私人化的事情,都来不及避人,泻得形同开闸放水时的三峡大坝,那还如何再请他去执教鞭呢?

如此,陆德明可以既不失其志,又可以安然无恙地在隋末大乱中,将种种呼啸关在窗外,自己只是枯灯独对,披卷览籍,安静地继续做他的学问。而不是像同时期的魏征,选择的是政治投机,从李密到李渊,又从王世充到李建成,最后才到李世民,频繁地跳槽,如崔健所唱,“走过来,走过去,找不到根据地。”

一个学者,如果天下嚣嚣,世道大乱,只须阖上柴扉,扎根书房就够了。因为外面是强人的世界,而不是属于你的牧场。

(未完待续)

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倒下,李渊在长安雄起,他用一面猎猎飘扬的“唐”字大旗,宣告了腐朽的隋朝彻底灭亡,新兴的唐朝取而代之。

如同在隋朝,陆德明被杨坚忽略,必须要等到第二代领导人杨广发现自己一样,在李渊的大唐初创时期,陆德明依然静坐家中,潜心著述,直到李世民出现,并发现自己。

公元621年,在骁勇善战的秦王李世民凌厉攻势下,过了2年皇帝瘾的王世充被迫降唐,其盘踞之地悉数归唐。

隐居在乡间搦管著述的陆德明,被爱才敬贤、重文尚儒的李世民恭敬地召至自己的文学馆,与天下文儒之士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十八人,各以本官兼署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略政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之十八学士。这个一流学者集团,实则是李世民的私人智囊团,他们后来在李世民篡嗣夺嫡的道路上屡献奇计,力挽危局。贞观二年,十八学士悉数加官封爵,均极一时人望。为显其尊荣,唐太宗后来又命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让褚亮作赞“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因此,十八学士极受士人倾慕,时人谓之“登瀛洲”。

足登瀛洲的陆德明却没有为之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有所欣慰,那也只是对李世民崇尚儒学、注重教化的首肯与赞许。

的确,被鲁迅称为“大有胡人血统”的李渊、李世民这对父子,相对于杨坚、杨广父子,更表现出一种对儒家文化的自觉皈依,他们更知道治国安邦的根本方法在哪里。

在两汉,汉武、汉宣、光武推行儒学治国,则国兴,汉哀、汉平、汉灵丢失了儒学,则国亡;在魏晋,所谓清谈误国,实是指以清谈为表象的玄学排挤儒学,则国误;五胡入主中原竞相推行儒家文化,则能各逞一代之雄,南朝的萎靡,隋朝的昙花一现,也无不与没有真正宗主儒学,或只以之为扇名邀誉的幌子有关。

唐朝将向哪里去?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儒学兴国。

于是,唐太祖李渊开国之初,“高祖始受命,鉏类夷荒,天下略定,即诏有司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时祠。”而且将隋朝丢弃的国学重新大张旗鼓办起,“国学始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弟若孙为之;太学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又诏宗室、功臣子孙就秘书外省,别为小学。”是以学者慕向,儒教聿兴。到李世民这里,他上台后就宣布:“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他诏停周公的先圣,开始将孔子从儒家二哥位置拔升为老大,立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而且他数次临幸国学校,令祭酒、博士讲论。又大兴国学,扩建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书、算两馆合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此时,仅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学官合计就有3260人之众。

举国上下,尚学成风。就连玄武门的屯营飞骑,这些丘八们也配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而且,唐太宗又以儒家经籍之中存在讹谬多多,诏令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学习。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后来再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名曰《五经正义》。

于是,儒学大盛,教化大兴。“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过19次遣唐使,其中一次性谴使人数超过500人的就有7次,最多的一次是公元804年的第17次遣唐使,日方那次共出动4条船,人数达到805人。

这中间就有著名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自19岁来唐后,先入国子监学习,后考取进士。唐玄宗赐名晁衡,并让他担任左补阙。与李白、王维交往甚密,友谊深厚。唐天宝12年,阿倍仲麻吕归国时,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听后,悲痛万分,挥泪写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再次回到长安的阿倍仲麻吕,看到李白诗作感喟莫名,写下著名的《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煌煌大唐,巍巍长安,营造了一幅令千载之下的人们多么神往的一派云蒸霞蔚文化景象!

一个学风大倡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人才济济洋洋的时代。

一个繁荣而开放的国度,必然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国度。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