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陆元朗,字德明,苏州吴县人。生于公元555年,梁敬帝大宝元年,卒于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4年。

用颜之推《观我生赋》中的一句话说,陆德明也是三为亡国之人。3岁之前,他是南梁的婴儿,3岁之后成为南陈的青少年,35岁时却成了隋朝的公民,从71岁那年起,他又变为唐朝的老汉。

现代民谚曰: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南北朝时若有民谚,最流行的一条应该是: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君主,跟着蠢猪混,你迟早会换国籍的。

少年时代,陆德明就学于当时名冠江南的大儒周弘正。

周弘正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著述繁多,而且“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新唐书》本传中说他,10岁时即通晓《老子》、《周易》,能与当时名流就此展开深层次的学术对话,15岁便在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他在城西立士林馆,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不仅如此,他还以“识宇凝深,艺业通备,辞林义府,国老民宗”的巨大学术声望,深得梁朝与陈朝所有皇帝的敬重,而且自梁敬帝始一直担任重要的国子祭酒官职,直到陈高宗陈顼的太建6年,公元574年,死于任上。

一粒优秀的种子,种植在肥沃适宜的土壤,有着充沛的阳光照耀和水分滋润,再加上超一流的农科专家精心伺弄调养,它结出怎样令人惊喜又果实,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公元574年,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刚刚20岁的陆德明走进了陈叔宝举办的私人学术讲堂。此时尚为太子的陈叔宝,还不是他成为陈后主之后那幅混蛋模样,如史所称,他“昔在储宫,早标令德,及南面继业,实允天人之望矣”。陈叔宝十分喜爱文学,经常雅集名流,在自己东宫举办学术讲座。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交待。陈叔宝也是周弘正的学生。《陈书·周弘正传》有记,说周老师“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这样看来,在老师周弘正死后,出于对刚刚逝去先师的怀念,陈叔宝在新祭酒前来讲课时拉上陆德明一并听就情在理中了。否则,一个既无官职也无王室之亲的社会青年,决计走不进储君的东宫。

《旧唐书·儒学》记录了这件事:“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名儒,讲于承先殿。德明年始弱冠,往参焉。国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贵纵辨,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

这次主讲人是新任国子祭酒徐克,《新唐书》称为徐孝克。

国子祭酒,是晋武帝始所设的学官,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最高主管,是国家主管文教的行政首长,其学术地位与学术声望都具有至高无上性,徐孝克继周弘正担任此职,也足见其在学界之重。

更厉害的,是徐孝克有个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的哥哥徐陵。徐陵不仅权高位重,而且也为一代文宗。自陈霸先创立陈朝起,南陈历史以来的所有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都出自其手,“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

徐孝克在学问上似乎并不特别精深,《陈书》中说他“少为《周易》,有口辩,能谈玄理。既长,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亦善属文,而文不逮义。”他的长处是吃斋念佛,还有就是扭曲人格下的至孝。侯景寇乱时,京邑大饥荒,徐孝克因为母亲饥饿的缘故,托媒人将妻子嫁给他人,自己则剃发当和尚,战乱过后,妻子返家,丈夫归俗,又和和睦睦成为一对夫妻。

为求孝名到如此地步的一个人,你还指望他学问能好到哪里去?

但因为背后有一位了不得的哥哥,所以徐孝克在东宫开设讲座时,恃贵纵辨,不可一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听者唯唯,“众莫敢当”。但,此时藉藉无名的20岁的陆德明却站了出来,频频指出徐孝克讲座中的舛误义乖之处,而且引经据典,让对方张口结舌,赢得举座赞赏。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儿敢于向国子祭酒这样的大牌学术权威发难,且发言剀切,令对方理屈词穷,也足见陆德明此时的自负才气,与雄词宏辨的英气逼人。

由此,陆德明开始走向官场,做起始兴王的左常侍,后来迁升为国子助教。

一个20岁的私学毕业生,却做起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学的助教,实在让人感怀。

想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成立时,那个让学界至今为之震惊的年轻阵容:陈寅恪38,赵元任37,李济33,傅斯年33。与国子助教陆德明比比,他们还是偏老了太多。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