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武垣用它特有的安静无扰接纳了毛氏叔侄,也接纳了余音将歇的伟大《诗经》,最终使之得以喘口气,在与世隔绝中修养生息,为中华文化保存贞元。

这里还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河间献王刘德。

1805年,名重一时的清朝大学士河间人纪晓岚死后,嘉庆皇帝深感轸惜,御赐祭文、碑文各一。两篇文字中,分别用到“居藩国传经之地,业富缣缃”、“求惟实是,河间家有藏书”这样的句子来褒奖。

这个“藩国传经之地”、“河间家有藏书”,都是指西汉时的河间献王刘德。

刘德,汉景帝次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汉书·景十三王传》称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自汉高祖至文景之世,汉初三代皇帝都崇尚无为之术,信奉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把儒学定为一尊。而先于汉武帝登基15年就在河间为王的刘德,却早已倾心于儒家文化,用极大的热诚来着手整理儒学典籍。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场景!

他广泛向民间搜集各种典籍,每获得一本好书,就令人抄写一份送给书主,然后将原本留下,并赐献书者金帛。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学士不远千里,纷纷前来献书,有的人将祖上几代留传下来的书都献出来,使河间云蒸霞蔚,人才炳焕,成为了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

刘德还在其封国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日华宫(遗址在今泊头市严铺村,距河间国都遗址约10公里)。其内设二十余处馆舍,专以接待四方饱学之士。齐、鲁、燕、赵等地的儒家学者纷至沓来,聚集于此,梳理、校勘儒家典籍。日华宫“殿阁灿烂、古光璀璨”,儒士则“褒衣雍容,弹冠奋袂”,“或趋以跄,登降于堂”。(葛洪《西京杂记》卷四)

对的,你应该想起了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而刘德治下的河间国都乐城,就宛如战国时齐国的临淄。

??很幸运,毛苌此时就在河间国。

那么人才与爱才之人相见就是迟早要发生的事。

闻听到毛亨大名之后,刘德“礼聘再三”,封为博士。《汉书·儒林传》写道:“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陈侠,为王莽讲学大夫。”

刘德还以极大的文化热情,专门在乐城北面建立招贤馆,供毛苌在此讲授《诗经》。

大雅传诵,弦歌缭绕。

从此,这里成了诗的殿堂,也成了诗的产房。

(未完待续)

相对于偌大的汉朝疆土来说,河间毕竟还是太小了。

不管再受器重,毛苌也只是一个刘姓诸侯王的博士;不管影响再大,毛诗也只是在赵地河间流传。于人于诗,都显得菩萨太大,庙门尚小。

可能是这个原因,直至西汉结束,毛诗也没有被立于官学。

在今文经学盛行的西汉,训诂简要,缺乏迷信谶纬思想的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与另外三支研究《诗经》的今文经学派——齐诗、鲁诗、韩诗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外三家被官方承认的今文《诗经》学派,在西汉备受尊崇。研究鲁诗的申培在汉文帝时即被任为博士,是汉朝最早的博士之一;研究齐诗的辕固生、研究韩诗的韩婴在汉文帝时均为官学博士,前者教出了汉武帝时的布衣宰相公孙弘,后者还曾将本门诗学直接传授给汉昭帝,因而享尽尊荣。

相较之下,只蛰伏在民间的毛诗就显得潦倒不堪,寒酸许多。

这些尽可不去理会。让人感兴趣的是,起自周代的遥远《诗经》一路迤逦而来,在夜色茫茫的秦汉渐渐消失了身影,最终却将这里做为再次飞翔的起点,从此展羽振翅,飞黄腾达。

事实是,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开始迅速崛起,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

著名的百虎观会议之后,汉章帝诏治古文经学的儒生入讲,并正是“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后汉书·贾逵列传》,后又经郑玄作笺大昌,前三家遂逐渐衰落,到了南宋则完全失传,只剩毛诗独家流传。

西汉经学大师刘歆及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他们二人对《毛诗》流行与普及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歆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上又极为活跃,得到了王莽的器重,于是毛诗经他推荐而日益葱茏参天。

郑玄《六艺论》说:“诗宗毛义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诗对《诗经》中各篇诗章均有小序,简述了诗的主题、作者和写作背景。而大儒郑玄为《毛诗》作《笺》,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诗的化世功用,对每篇诗作几乎都确定了其创作时代,产生原因、社会作用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笺与注释不同,笺是宗一家之说而又有所引申发明。郑笺以《毛诗故训传》为主,《毛诗》讲的简略之处,便加以补充,有不同的见解,则另加标明。

自从郑玄的《毛诗笺》问世,原先红红火火的齐、鲁、韩三家《诗经》之学遂因之渐渐式微,最终湮没在漫不可知的时光漩涡之中。《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站在今天,从文化的多元性来看,毛诗一门独兴,三家诗消亡,无疑是令人相当遗憾的。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其实也顺应着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毛诗的兴盛,除了西汉时的刘德、刘歆,东汉时的郑玄及唐代的孔颖达的外部襄助,更因其自身蓬勃的内在生命力在起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