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萧子良也的确让人尊敬。

辩论失败后的他,没有对胜利者进行舆论钳制,更没有对其实施打压,相反,范缜的仕途似乎较以前更为宽阔与顺畅。我坚决反对你的思想,但我深深尊敬你的人格,这就是古之君子的风度。

公元491年,范缜做为才俊之士出使北魏。后又迁尚书省,任领军长史。三年后,又出任宜都太守。

宜都在今湖北宜昌,当时夷陵地区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当地人笃信三庙神灵,经常祭祀。与佛教势不两立的范缜到任后,下令严禁祭祀活动。

公元499年,范缜母亲去世,他辞官回乡丁忧。就在这年,杀戮成性、恣意妄为的东昏侯萧宝卷,在众叛亲离中迎来了诸多藩镇的倒戈讨伐,雍州刺史萧衍无疑是其间最有潜力的一位。

萧衍率军路过南州,范缜身着丧服前迎。老友重逢,又是在亟需聚集人气、收拢士心的揭杆之时,萧衍自然见之甚悦。做为回报,萧衍在公元502年即位,成为梁武帝之后,任命范缜为晋安太守。公元505年,再次升迁范缜为尚书左臣。

在晋安当太守的岁月里,范缜是否仍然下令禁止百姓到庙宇祭祀,史中无载,但依他的性格,竭力宣扬无神论,大肆抨击佛教,当是自然应有之义。

梁武帝萧衍,却是个骨灰级佛粉,其好释信佛的程度远远又超过萧子良。

除了印度的阿育王稍稍可与比肩,世界史帝王名单之中再找不到像梁武帝这样的狂热佞佛分子。

萧衍不仅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自己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而且还数度出家,皈依佛门。

他在公元504年下诏,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朗声宣布:“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外,以事正内。……其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一时朝野上下,信佛成风。

公元520年,梁武帝取佛法中“普通”之意,改年号为普通。从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

普通八年,萧衍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舍身出家,公卿以下出钱1亿万向寺庙奉赎,买回皇帝,又改年号为大通;

大通三年,他再到同泰寺,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若涅槃经》,同年,又到该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大通五年,他又来到同泰寺,说《金刚摩诃波若经》;

大同十二年,萧衍第二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萧衍第三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之后,朝廷财政拨款,出资一亿钱赎回。

一个皇帝老是将自己绑票,然后又动用纳税人的钱赎身,这是不是恶搞得太过,滑天下之大稽!

于萧衍而言,庙里似乎永远有一种召唤,不可抗拒。如果不是侯景之乱,将萧衍活活饿死在台城的文德殿里,真的不敢相信,他主动舍身寺庙,然后动用国库巨财将其赎回的闹剧还会上演多少出。

面对这样一个帝王,反佛的范缜怎么能有静安于官场的可能呢?

也可以相见,因思想的严重背离,范缜必然不能见容于梁武帝。

犹如当年范缜并不为西邸圈子所待见,始终走不进“八友”的交游行谊核心,但仍可以在鸡笼山上大放厥词,完全是众人给范云的面子一样。范缜在萧梁新朝得以官至尚书左臣,并非完全是他当初拥立过萧衍的原因,比范缜拥戴萧衍功劳更大的尚书令王亮,后来就被萧衍因罪免职,暗中给力的,应该还是堂弟范云。

范云在萧衍眼里比萧子良更受器重。多年的深厚友谊,加之范云卓越的才华,使得他不仅在梁武帝受禅时,能以侍中身份参乘,而且在梁武新朝贵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封霄城县候。梁武帝曾对自己两个哥哥临川王萧宏、鄱阳王萧恢这样说过:“我与范尚书少亲善,申四海之敬,今为天下主,此礼既革,汝宜代我呼范为兄。”让两位王爷代自己今后呼范云为哥哥,可见其在萧衍那里何等受尊崇。

所以,不管范缜明白不明白,或者领情不领情,他在梁武帝天监年间的官位,完全有赖于堂弟范云,否则,始终持反佛异见的他早就被当局一脚踹出。

果然,公元503年范云病逝,两年之后的公元505年,范缜因同情王亮被梁武帝免职流放广州。

其实,罪坐王亮其实只是个托辞,个中真正的原因是,范缜的思想与当局格格不入,严重背离,早就属于被清除之列。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