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范缜,生于公元450年,宋元嘉27年,死于公元515年,梁天监14年。

《梁书·儒林传》载:“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晋安北将军汪六世孙。祖璩之,中书郎。父濛,早卒。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虽然有着显赫的家族历史,但那已是遥远而不可触摸的记忆,现实中的范缜,却是个少年失父,家道中落,孤苦贫困,独与寡母相依为命的苦孩子。

范缜有个与之年龄相仿的堂弟范云。

范云,才思敏捷,且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因此每每怀疑其宿构,事先打了腹稿。六岁时起,范云就跟随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袁叔明,即江淹《自序传》中所说,“所与神游者,唯陈留袁叔明而已”的那位雅士。

让人费解的是,同样倾心向学的范缜,为何没有与堂弟范云一起跟着共同的姑夫读书?这中间,恐怕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范缜的性格上。因少孤家贫、出身寒微,而过早养成的倔强孤僻、敏感自尊的性情使然。

这种性情的孩子,因贫贱而孤傲,最易走向不屑时流,特立独行,天然地具有反叛意识与对抗精神。事实上,幼年就学时的他,已经显露了这种人格倾向,“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便是明证。

而这种聊无耻愧的傲然性格,却深合孔子对学生的要求。

孔子曾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穿着破绵袍与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不感到寒酸,不感到难为情,不感到抬不起头,而是谈笑风生,无拘无束,为什么?因为他的荣辱观在内心,而不在衣着。着意于心灵修养的人,一定忽视外在的服饰打扮。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既然为士,胸存道心,怎么能以衣服破、饮食差为耻呢?

知识、真理和道义,都需要人全身心拥抱和关注。大道从天,雍容而宽博,丰厚而绵长,敞尽一己胸怀都难盛其万一,如何还能为一人之私留有空间?不能忘情于衣食美恶,则一定不能全身赴道。

哪里又只是儒家有这种要求呢?佛家有那么多苦行头陀,基督门下有那么多传教苦士,儒家有那么多鹑衣百结隐士的根源。圣亚伯拉罕甚至50年不洗脸,不洗脚,他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持久的洗心。

所有的哲学都在告诉人,只有简约生命的外在享受,才能体验内心的更大愉悦,只有限制肉体,才会舒张心灵。

周围的同学身上是潮服名牌,上下学均是名车贵马出入,自己却布衣芒鞋,徒步于道,脸上却洋溢着恬淡幸福的神情。少年范缜身上这种可贵的原儒品质,让刘瓛深为喜爱,在范缜成年礼上,老师用亲自为之加冠的方式以示褒奖。

这很具有贝多芬印在李斯特额头的深情一吻意味。无从知道被老师加冠后的范缜,如何与李斯特一样怀着一颗激动而感恩的心,决心好好照料老师亲手给戴上的“这一冠”,《南齐书·刘瓛传》说刘瓛,“儒学冠于当时”,“所著文集,皆是《礼》义,行于世”,而范缜后来“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可见在弟子那里,是决定笃诚承继老师的衣钵了。

礼虽是六经之一,但却又蕴涵着更多儒学精神向度的意蕴。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主要涉及的是规范与准则。通俗讲,它的作用就是“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薮,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学著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论,都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经学著述,而这些著作基本上全部集中出自南朝儒生之手。

皮希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南学之可称者,惟晋宋间诸儒善说礼服。”清人沈尧落也盛赞“六朝人礼学极精”。

事实上,南朝的礼学对后世各历史朝代制定礼制,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唐朝的礼乐舆服,也是承袭南朝而来。在雷次宗、刘瓛、何承天等大儒组成的南朝强大礼学阵容里,范缜,犹如一枝奇葩,格外引人注目。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