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那个与自己一同打铁于深山的俊逸男子嵇康,没了。

那位与自己一并灌园于山阳的奇崛男子吕安,没了。

好友见戮,正直遭戕,那是痛彻在心底的怎样一份巨大而难言的悲怆?但周围獠牙环伺,背后屠刀高悬,又使得向秀有愤而不敢言,有怒而不能发,有泪不能恣肆流,只是向隅独泣,在夜晚无人时拥被哽咽。

做为生命中最密切的挚友,向秀太清楚嵇康因何而死。

发生在洛阳东市的夕阳泣血一幕,给他以及阮籍,都是一记重重的丧钟之鸣。里面回荡着来自司马昭面向竹林七贤,也面向所有士人的威吓与恐怖——

看到了吗?不与我司马氏合作,这就是下场!

此时,再来读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写下的那句,“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就有了切中肺腑的惊惕警示之意。

所以,识了物情,明了机宜的向秀,不再坚持他的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而是“应郡上计”,低头走进了洛阳,走到了那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凶神恶煞司马昭面前。

此时的司马昭又是何等得意!看着先前的对手,此时乖乖就范于自己庭下,那咧起的嘴角,眯起的细眼里,内容无限。

《晋书·向秀传》中记录了这个场面: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

这是一副典型的阴谋得逞、小人得志后的恶心嘴脸。脸上带着微笑,话里藏着揶揄:不是听说你有伯夷叔其那样采薇首阳,隐于箕山,誓不为官的志向吗?怎么现在却来到了这儿啊?

向秀此时有多尴尬?不知道,但当他虽说巧妙,其实相当泄气地回答“岂足多慕”时,他的脸会一直红到脚底板的。

因为,他不是主动欣然前来,而是在一把架到脖项的刀逼迫下,走到这里,其间的种种自我思想纠葛,百般自我否定与被否定,千番生与死的考量,非常人所能想到。

不独向秀,嵇康的人头落地,也让阮籍为之警醒,不得不收敛起自己的狂放。

阮籍因在曹爽时代辞官归乡,所以在司马家族登上权力宝座之后备受信任,他的蔑视礼法言行,也总能得到司马昭的谅解与认可,甚至还被其格外庇护。

比如阮籍母丧之时,他在司马昭面前饮酒吃肉,何曾就提出严正指责,司马师却为阮籍开脱:“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

还比如在司马昭的酒宴之上,大家都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这就是《晋书》所说的,阮籍被“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显然,阮籍与司马昭之间已经达成了心理上的一种默契,心照不宣,又彼此会心,所以,阮籍才敢傲然无礼,放任自适。甚至,在司马昭为儿子提亲时,都敢一醉两个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拒绝。

但嵇康之死,却让他顿时清醒。公元264年,景元五年,司马昭为篡权做最后一步努力,让朝廷为他加九锡之礼。这之前,他派郑冲找到阮籍,要用这位大名士的名号,来为司马昭写劝进文,代表万民劝司马昭接受帝为禅让,不要客气。

劝一个早就狼子野心的人承天应命,登上帝位。阮籍自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起初,他故伎重演,想再次借酒加以拒绝,而且从自家醉到袁孝尼家,但郑冲不依不饶,一路紧追,坚持要他写。在自知不能拒绝,已无退路后,他还是写下了《劝进文》。因此《劝进文》,他光洁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污点。

其实,即便是与司马家族有着姑表亲戚关系,且深受司马氏重用与信赖的山涛,他不也是如履薄冰,时刻惮于司马氏的阴毒,为全身远害,一而再,再而三第上书,请求卸职归家?

这样一看,向秀对于司马氏的态度,就有了被宽容与理解的意思。

行走在深谷,与虎狼朝夕为伴,自己又不想成为虎狼饥饿时的一块饼干,那就只能如向秀这样。

站着说话的人,要替腰疼的发言者设身处地想想。

(未完待续)

低头走入司马昭麾下的向秀,后来担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官位貌似不低,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尽管跑的是个闲差,但有这个护身符遮罩,的确安全多了。

于是,他终于可以甩甩腕子,清清嗓子,走到人前,来为亡友追思了。

这就是向秀的《思旧赋》。他在其中写道: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曰: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在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伫驾言其将迈兮,故援翰以写心。”这是一篇指向繁复,充满寓意的悼词。

既悼亡友,兼伤己怀。

日薄虞泉,寒冰凄然,是写赋时的境状,更是对作者自己生存时代的悲凉写照。《黍离》愍周,《麦秀》悲殷,言下之意是,嵇康那一曲《广陵散》,又在为哪个朝代奏响挽歌?

追昔怀往,念亡友刚正不阿,顾己屈志保全行状,心中怎能不忐忑徘徊,踌躇彷徨。

李斯受罪,因无枉之灾;二友丧命,缘此类推。我虽然此时仍苟活于世,既托幸于命运眷顾,又在于不可言说的一份内心“领会”,但又怎能不为自己这种识时务、顺时命的“领会”羞愧难当?

“妙声绝而复寻”的慷慨鸣笛,正是当年优游竹林时,朋友嵇康脱凡出尘的“寥亮发声”,话犹在耳,人无从觅。

感音而叹,叹的是友人那超迈的高致;援翰写心,写的是自我时时自惭的愧心。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