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何晏对王弼推崇备至,扶掖有加,其实并不仅仅因为王弼年少才高,与自己思想一致,共倡“以无为本”,而是王弼从理论上解决了何晏长期意欲确立的“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

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但圣人为什么是因自然立教,以自然体用,就悬而未决。

直到王弼站出来,通过自己的理论著述,在《老子注》、《周易注》中明确提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易·损》曰:“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王弼对此注云:“以柔居尊,而为损道。江海处下,百谷归之。履尊以损,则或益之矣。阴非先唱,柔非至任。尊以自居,损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智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则众才之用尽矣。获益而得十朋之龟,足以尽天人之助也。”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对之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易·复》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王弼对之注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不通无不由,有所有,即成事物,事物是此只是此,是彼只能是彼,不能互为异类,所以,“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对于儒家所重之礼,王弼认为“夫喜怒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词采谣以知民之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王弼《论语释疑》)

立足于哲学本位,王弼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完美嫁接到包括何晏在内的正始清谈者向来高倡“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给贵无论玄学确立了哲学根基。

但同时,他并不完全同意何晏之说,何晏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和庄子所持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见相同。王弼却认为,这不对,“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以圣人无累,便说圣人不复应物,那么就“失之多矣”了。

在这里,他将圣人从架空的高高云端接回地面,认为圣人也是人,有着人都有的普遍情感,所以颜回死后,孔子痛苦“天丧予”,但圣人高于常人的地方是,不泥于情感,不为其左右,所谓“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

这个观点一经亮明,立刻成为魏晋乃至宋明文人学士自觉追求的理想人格,纷纷心慕神追。比如,嵇康母丧期间,啖酒吃肉而行神哀散,比如张翰在洛阳见秋风之起,因思吴中菰菜鲈鱼,慨然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

王弼创立的完整玄学理论体系,不仅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更从理论层面为何晏的“本无论”进行了系统论证与确立。由他,明确了儒家纲常名教原来本于自然,人们应该“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根据自然无为的规则来制定名分,设置名教,而不可以舍本逐末。

如同法拉弟发现了运动中的磁铁可以产生电,但直到麦克斯韦发明了电磁理论,给予其理论上的解释与支持之后,法拉弟才满意地闭上眼睛。

何晏对王弼的欣赏与尊崇,即源自这里。

王弼用其天才哲学家的思维,深文周纳,阐精道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学理论体系,深深影响了他同时代的学者。比如刘陶,“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推。每与弼语,常屈弼。”还比如钟会,“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还比如太原王济,“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

还有更让人称奇的。《晋书·陆云传》称陆云本不懂玄学,与王弼一次极偶然的夜谈之后,自此“谈老殊进”。“初,云尝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从。忽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趣之。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王弼开创的玄学一脉,在其身后更是大放异彩。到南朝宋时,国学颓废,未暇修复,宋明帝置总明观,在其中开设儒、玄、文、史四科,将玄学、文学、史学第一次纳入了国家教育的课程之中。此时,所谓的玄学,就是经王弼所注的《老子》、《庄子》、《周易》集体统称的三玄。

(未完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