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举世无匹的少年宗师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身怀秘技的绝世高手,往往也有着绝世高寿。人越老得不可思议,他的武功就越高得深不可测。
其实,当过运动员的都知道,凡凭借体能、速度、力量、技术等进行的竞技项目,包括习武,都对年龄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姚明刚刚31岁,但篮球场却认定他已经老迈年高,只能退役;体操女队员甫过18岁,体操场却已认定她风烛残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人老了,可以做做领队、教练或精神性的龙头大哥,但拼拼杀杀的活儿已不再适合于他。
在智力世界里,就不是这样。不管写文章,做学问,还是搞研究,不但不受因年龄老迈而带来的四肢僵硬、体能退化等等限制,反而,因积淀知识,丰厚学养,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却都需要有漫长的时间来作保证,从而才可以使他博览群书,畅游学海,经长期孜矻求之,冥思苦想,然后厚积薄发,一举有成。
所以,写诗的杜甫说,“晚岁渐于诗律细,文章到底是老成。”历史学家顾颉刚甚至对他的学生们讲,35岁前不要落笔著述,而只是埋头读书。
为了在作品中营造一份浪漫,铺排一种情趣,金庸才刻意打破常情,浪漫地赋予了武功与年龄的正比关系。
常规的世界不是这样。世上可以有天才少年肖邦,也可以有天才少年朗朗,但绝无天才少年王国维,天才少年陈寅恪。因为一个学术大师的出现,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做保证。
在学术的天空中,几乎所有闪耀的星宿,无不是在其本人经历了长久的跋涉与磨砺,做了漫长的时间准备,然后于人生的壮年乃至暮年的某个时刻,炉启丹成,华光泻地,从此标柄史册。哪怕他少年早慧,天赋异禀,但依然必须要有漫长的博学广闻道路要走,最终才能止橹停舟,于浩淼无际的学海上,屹立起一个学有所成的中年或老年人的身姿。
但在世界学术史上,一个人却非常例外。
他就是王弼。
年尚不及弱冠,他即负盛名,不到二十岁时,他就以魏晋玄学领袖的姿态,与年长他30余岁的何晏并驾齐驱,成为正始年间的清谈座主,而且为何晏等同时代学人佩服殆尽。
《晋书?王衍传》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虽然同为魏晋玄学的开创人,何晏更多是以一个倡导与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而王弼则是以理论家的姿态,为玄学兴盛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意义。
他以缜密而博大的思想哲学体系,不仅为一个全新学术时代——魏晋玄学的全面开启,作了学理上的全面奠定,而且,对禅宗在中国的兴起,陶诗一脉的肇始流传,乃至对延宕至今的中国传统人文画等等,都有着早期温床的意义。
死时,他也才年仅24岁。
一
精致的人生,一定是高度浓缩的一生。
只能用“匆匆”二字,来概括他的一生。仿佛怀揣着自己都不可感知的一份天命,受上苍迁派,匆匆而来,在人间稍作停留,只为那惊艳的昙花一现,在独自盛大而绚丽的绽放之后,使命完成,又匆匆而去。
留下的,是身后世界对他的无尽回望。
那里面内容复杂,有讶异与惊愕,也有钦服和叹息,还有的,应该是万世千载之人对他巍峨的学术身量的不可思议。
王弼,字辅嗣,公元226年出生,公元249年曹爽被杀后,受牵连卸职,同年因染疠疾而夭。他将生命的句点,与携手并肩的另一位玄学开创者何晏,牢固地打在了一处。
王弼出生于名门世家,典型的诗书继世,家学渊源。其六世祖王龚,汉顺帝时文名振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其五世祖王畅,为汉灵帝时“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也位列三公;其祖父王凯是荆州牧刘表的女婿,从祖父则是建安七子之首,大名鼎鼎的王粲。
因王粲对王弼后天学养的形成,有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可以在此多述几笔。
王粲,才名高著,冠于一时。魏国建立之后,他为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据说,在汉末丧乱中,玉珮损荡殆尽,当时只有王粲认识旧珮。战乱之后,人们制作玉珮,皆受法于王粲。今天的收藏家们,他们大多都能认识真正的玉佩,估计绝少知道王粲其人的。
《三国志》特别记录了尚为少年的王粲初遇大学问家蔡邕的一件雅事:“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一个卓有学名为士林所宗的学者,见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娃娃,却“倒屣迎之”,而且慨然将自己的书籍悉数赠之,这种若谷虚怀,不是今天流行装大头蒜的学界中人能做到的。从中,也可见少年王粲已经是怎样的被人所重。
王粲、王凯的父亲王谦,曾经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长史。何进以王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王谦却很牛,两个儿子,一个都不许。
倒是刘表愉快地做上了王家的岳丈。王凯与王粲避乱荆州时,刘表首先看重了王家的门第,其次是看重了王粲之才,但王粲因“容状短小”的体貌被淘汰,刘家姑娘最终嫁给了“有风貌”的王凯。王凯生王业,王业生王弼,于是,王弼就成为刘表先生的曾外孙。
王粲的两个儿子后来坐罪被诛,绝嗣之后,王业过继到王粲名下,于是,王弼也就成为王粲的继孙。
那么,可以看到三条学术河流,滚滚前涌,最终都汇向王弼,并成就了他的波澜壮阔。
王家世代博学,家风延续,浩浩涌流,连同王粲的巨大文学声名和地位,共同作用影响了王粲。此为一;
承载着蔡邕毕生之学,之思,之想,“尽当与之”给王粲的那汗牛充栋的藏书,一路辗转,几经人手,最后悉数进入了王弼的书房。此为二;
出现于魏晋早期,以刘表为中坚及后盾的重要学术派别——荆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也通过与之关系甚为密切的王凯、王业,顺畅进入王弼的学术系统。王粲当年就对此学派学风之盛,大为赞赏:“于是童幼猛进,武人革命,总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继踵,川逝泉涌,襄襄如也,兢兢如也。遂训六经,讲礼物。谐八音,协律吕,修纪历,理刑法;大路咸秩,百氏备矣。”荆州之学重视《易经》与《太玄》,王弼不会,也不可能不从中间汲取自己的思想营养。此为三。
如此三条浩大的学术河流汇聚于一人之身,如果此人恰恰又有着惊人的吸纳与吞吐能力,能够将之条分缕析,融会贯通,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浩瀚为碧波万顷的大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