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顺着钱大昕的问号接着问下去,立刻使人如入迷宫,疑窦丛生。

——欧阳修等唐人集体编著的《晋书》为什么没有何晏的传记?

——陈寿怎么在《三国志》中同样绕道而走,没有为何晏作传?只是将他附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的曹爽之后,寥寥数语,一笔代过:“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对何晏的整体性描述,除了曹爽本传中所提,就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九》所作的注中,全文如下:

《魏略》曰: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於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母笑曰:“汝得无妒晏邪!”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岁,宣王遣人录之。晏母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使者具以白宣王。宣王亦闻晏妇有先见之言,心常嘉之;且为沛王故,特原不杀。

《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

后世之人对何晏的了解与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段文字。

先说一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公元429年,南朝宋文帝因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约,命裴松之旁采博拾,为之作注。

于是裴松之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他自道“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结果,不仅注文比正文多出三倍,而且不加选择地“罔不毕取”。这样做的后果是,详则详矣,然而也使得珠目混杂,真伪一处。学人王通、刘知几都曾讥其繁芜,叶适至甚至认为,裴氏“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

裴注《三国志》所引之书有近200种之多,这中间主要引用的是两部史料,《魏书》与《魏略》。

而《魏书》被公认为一部伪史。

因为它的主要作者王沈形迹可疑。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有此记述:“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王沈何许人也?就是高贵乡公曹髦因不愿再做司马昭的傀儡,愤而决定对司马昭发动袭击,曹髦秘密将此计划告诉的侍中王沈。王沈听后,却立刻向司马昭告密,因此,在曹髦被杀之后,王沈受到司马昭重用,宫运亨通,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沈既不忠于主,甚为众论所非。”其所作《魏书》,也因一心袒护司马氏而被公认为一部虚枉之作。

关于《魏略》这部书,《史通·古今正史》说,这是部比较可靠的信史,为魏时鱼豢私撰,但《魏略》“事止明帝”,只写到魏明帝为止。再回到裴松之的这段注中,注中却写到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政变,可见,他注所引之书显然不是《魏略》,此处所引当是《魏书》。

学界普遍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那么,可以断定,不是裴氏当年笔下疏忽误将“魏书”写成“魏略”,便是注本在传抄途中,被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了。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