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何晏,字平叔。大约出生在汉献帝兴平原年前后,其祖父为汉灵帝的国舅,大将军何进。

在公元189年与宦官集团的斗法之中,何进被宦官张让杀死,继之,董卓鸩杀何太后,煊赫一时的何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在这场血流漂杵的大屠戮中,何晏父亲何咸与母亲尹氏侥幸得以逃脱。

辗转流离的途中,何晏呱呱坠地,何咸撒手人寰。

兵荒马乱,白骨蔽野,艰难的逃生路上,一个孤苦无援的少丨妇丨,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犹如大海上的浮沤,任何一枚不起眼的浪花,都可能将这对母子转瞬吞噬。

幸亏,他们遇到了曹操。

曹操是个道德模范,很善于扶弱济困,具体表现就是,积极收留贫弱无依的孤儿寡母。

《魏略》记载:“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

从中可见,公元196年曹操为司空时,不仅纳尹氏为夫人,收养何晏,同时还收留了被秦宜禄弃之的少妻,及其幼子秦朗。而且,曹操视何晏、秦朗如同己出,关爱备至,乃至引得曹丕见嫉。

还有一段史料也可佐证曹操的无私之爱。《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引《献帝传》说,“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的确没有。

高尔基在1918年,曾因一位女诗人向他哭诉给孩子买不到奶粉,而不惜说这是自己的私生子,以此获得苏联红色政权供应部门的特批。但那是出于另一种高义,在古今大批拖油瓶的儿子眼中,曹操这位义父应该说独一无二!

在曹操膝下,何晏似乎不仅比秦朗得到了更多曹操的教育与关爱,甚至与曹丕、曹植那帮亲生儿子相比,何晏也是独得头筹,更为曹操钟爱与赏识。

首先与这孩子长相乖巧,人见人爱,我见犹怜。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里就有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更重要的是,何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加之成长于魏宫,有着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且自幼盘桓于大文豪曹操身边,耳染目濡,所受曹操影响极深。

《何晏别传》载:“何晏小时养魏宫,七八岁便慧心大悟,众无愚智莫不贵异之。魏武帝读兵书,有所未解,试以问晏。晏分散所疑,无不冰释。”《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说,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能让曹操有所未解,这问题本身就深奥异常,但何晏却能为之条分缕析,解疑释惑,小子端的了得!

《世说新语》还载有他另一件轶事。“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曹操想收其为子,7岁的何晏却在地上划个方块,站在其中,说这是何氏之庐。

是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与自傲心使然吗?

不是。答案在《何晏别传》里的另一段记载中:“晏小时,武帝雅奇之,欲以为子。每挟将游观,命与诸子长幼相次。晏微觉,于是,坐则专席,止则独立。或问其故,答曰:‘礼,异族不相贯坐位。’”

《礼记·曲礼》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由此可以明白,何晏幼年之时,即深谙礼制,从小以儒家之礼行事,联系其成年之后注《论语》,以及上奏魏明帝“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都与《魏略》中所记“晏无所顾惮,服饰拟於太子”,存在着严重的相抵之处。

爱一个人常常不需要理由。

始终以外姓人自居,自别于曹氏一族的何晏,因其“明惠若神”,却深得曹操喜爱。及至何晏成人,曹操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与了他。

其后,在正始之初,曹爽执政时,何晏被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据《晋书·王戎传》载,何晏口善清谈,下笔萧逸,为人出尘,因而,在他为吏部尚书期间,谈客盈坐,天下之士多宗尚之。

就是这么一位为世人所宗的学界领袖,短短10年后,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中,却被残忍诛杀。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