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郑玄:在遍注群经中综采大成

每一个腐朽没落的时代在濒临结束之际,总会有两个非同寻常的身影在此时出现。

一个是志怀高远的赳赳武夫,他置身家性命不顾,悄悄从人群里走出来,登于高岗,振臂一呼,从而应者云集,大地颠簸,最后以排山倒海的巨浪,将旧王朝湮灭,让自己英姿勃勃的身躯,映照于他所开启的新时代曙光之中。

另一个是秉持道义的羸弱文人,他于耳边尖锐呼啸充耳不闻,对自己生活遭际不屑一顾,以一个文化拾荒人和学术整理者的身份伏下身去,搜罗爬剔,捡残拾碎,校枉正疑,救敝补阙。最终,于舛误矛盾中打理出一派协调,在纷繁扰嚷里控弦定音,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卓绝成就,给那个学术时代树起最后一座文化巨擘的丰碑。

给战国时代打上句点的,是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宗师,弃其所蔽,扬其所见,综合百家,融汇贯通,重建庞大的思想体系,赢得梁启超赞誉:“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属变,壹皆盘旋荀子肘下。”

给两汉儒学拉上帷幕的,则是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人。生于公元127年,死于公元200年。

郑玄兼录异文,融会众说,遍注群经,考订疑误,对两汉以来的学术成就进行系统整理。在考镜源流、厘析篇帙中,平息了两汉以来古今经文学长达200多年的纷争,将众论翕然归之,不复舍此趋彼。

终成在当时定于一尊的蔚为大观的郑学。“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作者范晔如是说。

郑玄的历史影响,远不止其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在乱世中始终坚守清贫,拒绝出仕,独举高标,始终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傲视权贵,谦恭自牧,也为后世的中国读书人巍然树立起一个仰望而钦佩的人格高度。

如果可以送他一幅挽幛,这样几个字庶几乎可以匹配:

肩挑两汉,息罢今古,定学术于一脉;身范魏晋,影响士林,布隐逸于学林。

梁启超写过一篇《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如果让他来写公元2世纪中国的人文渊薮,他一定不会忽略了这里,山东。

自春秋战国至秦汉,以鲁为核心区的山东一直是中国的人文渊薮。公元2世纪的汉末,从广义上讲仍然是这里,从微观看,它的核心区向东南稍稍偏移。

做为两汉公羊学殿军,以“张三世”学说上承董仲舒之意,下启近代维新变法的何休,就出生在山东任城,今鲁西南济宁。郑玄,北海高密人,今天的鲁东南高密市。

两个人的学术高度,构成了这片区域的学术高度。

正是这两个吃着饼卷大葱长大,操着同样浓重山东口音的汉子,同时驰骋在东汉末年的学术牧场,彼此苦学,彼此著述,彼此驳难,又彼此尊重。他们的联袂出现,使得政治天空阴云密布、气息奄奄的东汉王朝,却在学术天空别开生面,呈现出一派秋风送爽,万里无云的湛蓝晴空。

(待续)

他们太相近了。

何休出生于公元129年,郑玄出生于此前两年的公元127年。

与何休有个官至九卿的少府父亲相似的是,郑玄有个做尚书仆射的祖爷爷,就是那个在西汉末年勇敢向汉哀帝同性恋小朋友董贤作斗争的郑崇。只是,到郑玄出生时,郑家家道已经完全衰落,有点像“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的扬雄。

所以,郑玄不可能有何休少年时“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的可能,他只能远学孔子(因家贫,孔子尝为委吏、乘田,支撑家用),近学刘秀(因家穷,刘秀为太学生时,曾与人合伙买驴,在洛阳做拉脚生意赚取生活费)以工助家,工读相间。

《后汉书·郑玄传》记录了他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全部经历,这是幅标准的贫寒学子求学图:

“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啬夫,《汉书》里解释说:“乡有啬夫,掌听讼收赋税。”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年轻的他不得不担任乡啬夫这个乡级基层干部职务。但他却深深厌恶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喜欢沉湎于书籍之中。于是,只要得闲回家,就常常跑到当地的学官那里,探讨学问,求知问疑,无为吏之志。

有关于他性格上的内敛不事张扬,《郑玄别传》有记:“玄年十一二,随母还家,正腊会同列十数人,皆美服盛饰,语言闲通,玄独漠然如不及,母私督数之,乃曰‘此非我志,不在所愿也!’”

他的无心为吏,不同于上蔡仓吏李斯,李斯是对现实职业过于卑微的强烈不满,希望通过求学获得御帝王之术,从而贤达于世。郑玄则是出于一个学人天生对学习的喜爱与钦敬,由之产生的对俗务的极端排斥和拒绝。

培根说:生活中,我们大都是在和愚人打交道,读书中,我们却是在和所有智者交谈。

不喜欢与愚人社会周旋的郑玄让父亲气恼异常,但郑玄一心向学,斥责与婉劝均不济于事,父亲只能在一次次粗重的叹息之后,最终,以无奈的神情听其所便。

那失望的眼神,应该如同伏尔泰的父亲,本来希望出生在富裕中产阶级家庭里的这个儿子,长大以后走上神甫之路,或做个本分的法官,但伏尔泰不但对法学嗤之以鼻,而且对神学天生反感,却只对百无一用的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杜荀鹤诗云:“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中西两位父亲,他们永远也不会懂得“非谒朱门谒孔门”的道理所在,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好处,即在劝说无用之后,绝不用自己的狭隘思想绑架儿子,而是尽己之能,成全自己虽不能理解但儿子坚持要走的人生方向。

于是,郑玄终于可以一路向西,来到洛阳,在太学中受业。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