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不光需要识见,还需要勇气!

就因为刘秀本人好谶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正如《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东汉初年,光武帝善谶纬,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东汉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谶,兼复附以妖言。”

刘秀独钟谶纬,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时,即有宛人李通以“刘氏复起,李民为辅”图谶劝说刘秀起兵,后来有人自关中奉《赤伏符》前来劝刘秀称帝,其谶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由此可见,谶纬在刘秀发迹和成就帝业两次重要转折点上,都起了关键性作用,刘秀自然对之深信不疑,宣布图谶于天下。

但这种意识形态却给正宗儒学带来了强大的破坏性冲击,同时导致了学风败坏。士林为追逐私利而不惜穿凿附会,编造瞎话。《后汉书?方术列传》说:“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矫用待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趋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故王梁、孙威名应图录,越登槐鼎之任;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桓谭、尹敏以乖忤沦败,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导数,不乏于时矣。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奸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

公元79年,汉章帝召集博士和儒生在白虎观召开会议,以皇帝“称制林决”方式讨论五经异同。会议的结果是,产生了一部皇帝钦定的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的《白虎通义》。将神学经学化,将经学神学化,使阴阳五行成为人们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惟一法宝。这部书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纲领,广泛解释了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神学、伦理学法典。

一时间,充斥在东汉政治与学术天空的,是一股荒诞不经的谶纬神学妖风,谶纬混入并腐蚀、病毒化经学,使儒家传统经典掺杂了大量牵强附会、穿求崖穴内容,变得妖风顿起,乖疑难正。

如《施氏易》大师刘昆出任江陵令,“时县遭连年大灾,刘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上风。”他后来转任弘农太守,当地正闹虎患,他“又以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从而解决了虎患。

汉章帝时,更是用这种歪曲化的儒家伦理道德做为察举、征辟等任官制度的标准,乃至举国出现大批违逆常情,矫情伪饰之事。如申屠蟠丧父,哀毁过礼,他竟十余年不吃酒肉,每逢父亲忌日,还要绝食3天,为此他获得了大孝之名。

还比如名士樊英被征召,故意称病不往,以太高自己身价,后来当他当了五官中郎将后,人们发现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纯盗虚名无益于用”的骗子。

世界,显得很虚枉,很闹腾。

更为让人讨厌的是,经学在谶纬化同时,也日益向繁琐化、章句化方向发展。各守家法的俗儒,不惜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

章句是有别于以通论经书大义为特色的著述体裁,它拘泥于经书局部,着眼于具体章句,进行离章辨句,分文析字。如秦延君之注《尧典》,仅就篇目二字之解说竟达十余万言,但说“若曰稽古”四个字就用了两万言。经学大师桓荣的《尚书章句》竟达四十万言,浮辞繁长,令人难以卒读。刘歆就曾对此谴责,“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扬雄更是为此深恶痛绝:“是何师与!是何师与!天下小事为不少矣,每知之,是谓师乎?师之责也,知人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

这些,扬雄都看在了眼里。他已做好准备,向一切虚枉宣战。

(待续)

这是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的战争。

面前是整个帝国上下所崇尚的谶纬妖氛,周遭是弥漫在学术界的怪诞妄说,王充手搦一杆枯笔,要用单枪匹马的努力,来挑战整个世俗社会。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豪迈的孟子所说的话。

王充则祭出自己的大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何止一部《论衡》呢?王充所有的著述,几乎都是在针砭时弊,讥刺不实。他自己就说,一生创作出四部书,疾俗情,而作《讥俗》之书,闵人君之政,而作《政务》之书,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之书。

而《论衡》不仅是他惟一流传下来的著作,更是集他所有思想学术之大成于一体的重要作品。他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育调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在这部书里,他站在原儒立场,运用老子的朴素自然主义,批枉纠正。每立一论,则列举事实以为证明,所谓“略举较著,以定实验”,全面系统地批判了以神秘主义为特征的汉儒思想体系。

针对普遍认可的灾异天谴之说,他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邪。”从自然的本质属性入手,指出天谴的不存在。

针对天人感应之说,王充说,“人,物也;物,亦物也”,“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从而,割裂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

针对善恶报应之说,他指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的解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

这部充满思辨的中国最早唯物主义思想论著,对后世影响深远,诸如魏晋杨泉,南朝宋何承天,南朝齐梁范缜,唐朝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众多唯物主义思想者,他们都从王充这里汲取过有益的精神营养。

王充没有仅仅停留在唯物主义思想指认上,他还深入到儒学内部进行摧限廓清。

面对盛行的章句之儒,他说,“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明确提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而相互之间比较,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所以,文人贵在博而通,“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同时,他看到自西汉董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造成了学术的偏狭与滞碍,他认为由于遭到秦时的燔烧禁防,盛兴于西汉至今的今文经学,存在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的诸多毛病,而且各家相传,必守家法和师法,造成了“各以私意,分析文字”的囿于一孔之见、穿凿附会等诸多缺点。要解决它,那就要向被废弃的诸子论说中找答案,“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这就是他在《论衡》中屡屡肯定黄老、赞美墨子的原因。

做为一个儒家大师,他如此做,怎么能不被人认为是异端呢?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