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少年王充却并不反叛,也不调皮,更不捣蛋。

他是个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邻里称道的好儿童。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论衡?自纪》)

以好勇斗狠为遗传基因的老王家,到王充这里陡然一变,竟然相当意外地结出了一粒饱满的读书种子,难怪王诵“奇之”。就像18世纪那位以世代经商为祖传家业的阿鲁埃,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伏尔泰竟然一反家族血缘,成了一位少年神童。

鸭群中突然冒出一只天鹅,这会让那个鸭爸爸惊愕,同时兴奋不已。

与少年伏尔泰幼年时遇到夏多纽夫神甫,倾心于不可知论者卢德的怀疑宗教诗歌《摩西亚特》,从此在心底埋下了怀疑宗教,并一生致力于宗教反叛、思想解放事业不同,王充的思想启蒙要迟到很晚,还必须等到他成人之后游学洛阳,遇到那一帮良师益友之时。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一个天才少年的健康成长。

六岁受书,八岁出馆,熟读《论语》、《尚书》,日写千言,德成经明,乃至博览群书,落笔众奇。而且,在行为处世与做人上也谨严自律,从不恃才傲物,“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之言。其论说始若诡於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当一群小鱼与一只蝌蚪戏水在一起时,它们谁会想到这条性格腼腆的黑黑小伙伴,会在日后成为一只跳上岸去,阔嘴鼓腹、声振屋瓦的青蛙?

此时的王充自己也不知道。

但,他好古敏求,倾心学问,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等等早期的人生倾向,其实已经对以逞勇乡闾、蛮横四邻世袭的王氏家族血统构成了一种性格上反叛。

王充自谓出生于孤门细族,究其实,也并非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他的家庭起码是个不算富裕的平民之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说他“家贫少孤”更是不经之谈,否则,他不会一直坐在学堂里安安静静地读书,而更应骑在牛背上甩着无知的脚丫哨笛。

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曾对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说,“如果我小时候父亲能有钱给我买把小提琴,那么我现在就坐在你的乐池里。”可见,天赋总要受制于物质。

很可喜,王诵的家资可以供儿子王充自由舒展他的天赋。

(待续)

上虞的学校太小了,那里的课堂已经不能再盛纳他。王充必须走出去,以吸纳更清新、更博大、更富滋养的空气。

到哪里?

是的,到洛阳去。

正像今天的北京,用它的五彩斑斓、高深莫测吸引着无数携带着自己各色理想的年轻北漂者一样,汉都洛阳也承载着那个时代青年的集体梦想。

东汉的创立者刘秀就是榜样,他曾以一个落魄太学书生的形象游学于洛阳,为了生计,他还与别人合伙买了一头驴,在熙熙攘攘的洛阳市中,这位牵着驴为客人拉脚的年轻人,最终为自己拉出了一个帝国。

王充的脑海中没有帝国梦,也没有发财梦,更没有投机梦,近乎饥渴的求知欲告诉他,只想求学,使自己学问与识见宏富起来。

进入太学深造,是他惟一的愿望。

由中央政府设立官立大学——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的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提出的“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建议,正式创立太学。为大汉帝国的最高学府。

当时,太学规模很小,只有5个老师(五经博士),50个学生(五经官弟子),分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由于名额极少,所以,学生只能由朝廷选拔“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的青年才俊,基本属于贵族学校。当然,各郡国也可以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青年学子,但这些学生却只能以编外生的身份前来旁听。

新朝时,食古不化的王莽认为孔子开办私学都可以带出3000学生,那么做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太学也不应该少于这个规模,于是盲目扩招,刘秀就是此时进入的太学,从而成为中国帝王之中学历最高者。

也正是刘秀有着在太学学习的经历,他才更为深知儒学对于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正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载: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于是,那些在两汉变更之际,于兵燹战乱中“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的四方多才之士,纷纷从茂林中走出来,“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公元29年,建武五年,深重儒术的刘秀甚至在“宫室未饰,干戈未休”,洛阳帝宫还没有装修完毕,平定天下之战依然在激烈进行之时,就迫不及待地在洛阳重新建起太学。刘秀甚至在前方挥马扬鞭亲自指挥平定战乱之余,回到洛阳就亲临太学。《资治通鉴》说他,“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稽式古典,修明礼乐,焕然文物可观矣。”而且以一个十分专业的儒者身份,“钦鉴诸博士相互论难,考究诸生学业”。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国家最高统帅对太学如此重视,自然带来了太学的繁荣一时。

于此繁荣之中,公元45年,18岁的上虞青年王充,与各郡国选拔出来的青年佼佼者一同,从家乡负笈而来,进入太学。

这个年代推断,来自于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中的李贤之注。注曰:“《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谢承书》即谢承所撰的《后汉书》。

这真是段有意思的记载。18岁的王充,竟然将比自己年长25岁的班彪视为同辈,用长辈口吻夸奖仅小他5岁的班固,而且不光有“拊其背”肢体语言,口中更是直呼班固为“此儿”。

说者坦然,听者泰然,被说者舒然,一切均自自然然,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足见他们之间的熟络程度,更可见18岁的王充在学界泰斗班彪心目中是何等之重,同时,还可以看出王充身上那种“望云自与高士齐,举槊不输大王雄”的自负之气。

卢梭说过句幽默话,“做教师的固然应当自尊,但也要让学生的自尊心有适当发挥的机会。”班彪就是这样做的。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