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戴圣又的确是幸运的。

因为他生在了一个呼唤儒家经典回归的大时代。

秦焚书坑儒之后汉家代兴,从汉高祖一直到文帝、景帝,黄老无为之学盛极一时。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儒学作为显学才重登历史舞台。所以,人们往往将儒家的回归,以西汉建元元年汉武帝登基作为标志。

其实,只要熟悉历史就会知道,儒家的凯旋早从刘邦时代就已开始。

早年“不好儒”,有着“以儒冠为溺器”个人爱好的刘邦,登基之后面对一帮吵吵嚷嚷、狂妄无礼的弟兄,很是不满,也很是没辙,但那毕竟都是些早年提着脑袋跟随南征北战的弟兄。怎么制定一种秩序来确立自己的威望,如何制定一种规矩来框范居功自傲叽叽喳喳的部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7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入宫朝贺,儒生叔孙通率领鲁地群生上演了一场场面宏大、庄严有序的朝礼。这群起自蒿荆的莽汉哪里见过这等端庄整肃的场面?《资治通鉴》说,“自诸侯王一下莫不振恐肃静”,乃至“皆伏抑首,无一人敢喧哗失礼”,刘邦因此激动而感慨地言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由此知道了儒学的重要性,将叔孙通弟子悉数封为郎。而且,还亲自到鲁地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祀孔先河。

汉惠帝时下令废除秦以来实行的《挟书律》,使隐匿于民间的儒学典籍走出灰尘与阴暗,重见天日。

汉文帝启用儒生贾谊,开阔游学之路。汉景帝以儒生为博士顾问,重用儒生胡毋生和董仲舒。

到汉武帝时,儒学终于推开柴扉,再次头面光鲜地走入世人眼中。虽面对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的重重阻挠,但武帝十分欣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征公孙弘为博士,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田蚡分别为朝廷中最重要的丞相、太尉,并且束帛加壁、安车驷马迎儒学大师申培公入朝。建元五年,汉武帝下令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学成为官学,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一家独尊的殊荣。

《汉书?儒林传》全面记述了儒家再次复兴的盛况。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儒学的大昌明带来了儒学的大发展。到汉宣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士人的法定学习教本,读五经不仅成为社会风尚,而且也是谋取功名的手段。汉博士夏侯胜就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第芥耳。”(《汉书?夏侯胜传》。

作为儒学大师的戴德、戴圣生存于这样的时代,无疑是如鱼得水。

(待续)

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书中,企盼人类应该实现有文化意义的富足。在他看来,贫困往往导致猥琐、卑鄙和粗糙。喜欢喝白开水的乌托邦人,因而“通常要在水里加上煮过蜂蜜或甜美的甘草。”

其实,一个没有文化与教养做铺衬的富裕社会,往往比一个大规模经济衰退造成的萧条世界更让人感到恐怖。所以,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不是“人,要腰缠万贯地生活在大地上。”

这也许就是儒家重礼,并将之做为重要学问的原因。

汉初礼学方面的经典为三部,《仪礼》、《周礼》和《逸礼》。《周礼》又称《周官》,或《周官礼》,专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则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这其中,《周礼》和《逸礼》属于古文经学,在今文经学大行其道的西汉前期,这两部经典一直被弃于民间,而只有做为今文经学的《仪礼》被立于学官。

如何使先秦的儒家经典文献《周礼》和《逸礼》得以流传?如何廓清时人据残缺不全的典籍、支离破碎的口授,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形成的今文经《仪礼》?这是戴德、戴圣认真考虑,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他们根据手中的先秦典籍,分别为《礼》作记,不仅将先秦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在一齐,而且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形成了《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自然,与五经中的《春秋》有属今文经学公羊和古文经学的谷梁之争一样,戴氏叔侄的《礼记》自然与在官学盛行的今文经学《仪礼》形成了学术上的对峙与抗衡。

(待续)

想想真是有趣,儒学在汉初第一次打动统治者的心,并使之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却不是儒学博大而系统的学说思想本身,而是一张皮毛——叔孙通执导的一场礼仪。

这似乎也决定了它虽然作为儒学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与其他四经《诗》、《书》、《易》、《春秋》不能等同发展的尴尬遭遇。

从春秋时齐国的晏婴,到战国时的墨子、庄子、韩非,儒家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礼经》不胜其烦的繁文缛节。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经》的内容,更多是在言明各种具体制度、法式、规矩,或各种礼仪的具体规定和必须遵从的事项,所缺在宏大道理的阐述,缺少微言大义,故而使所学者感觉刻板、机械、烦琐,少有义理发挥的余地。

尴尬便在所难免。在对经学阐释的章句之学大盛的汉代,唯独礼经没有自己的传和章句等解经之作就是明证。

所以,在儒家经典迎来全面回归的汉武帝建元元年之后,《礼》学不管是统治者的重视程度,还是儒生的学习广度,都远远不如其他经典。在政治地位上、传授规模上、接受人群上,都远逊于其他诸经,属于儒学中的冷门科目。

如此看来,戴德、戴圣的“扁舟野渡”式的冷学独传,其学术意义就更加非凡。

(待续)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