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又将眼光射向淄博,去触摸那个“最为先生”的宽大衣袍。

公元前4世纪,在遥远的齐国国都临淄,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已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精神汇聚点,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尤为可贵的是,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百家争鸣之中,使这里出现了中华文化史上思想大碰撞,文化大繁荣的可贵局面。

这里学术思想最为深厚,一派繁荣,这里学术交流最为畅达,百花齐放,海阔天空。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是的,这里不能没有荀子的身影。

天命之年的50岁荀况,从邯郸一路向东,来稷下游学。

事实上,孟子与荀子一直是稷下学宫中最著名的文士。

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中心,竟然在荀子两次离去,又三次回来时,无一例外都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祭酒”,赠予这个学养丰厚的老人,可见荀子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感召力。

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和一帮被齐王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荣誉称号的游学之士,不分国度,不分门派,不论年纪老少,都给予优厚待遇。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形成学术释放无忌,言路大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将这里营造得一派人文柄焕,锦彩霞披。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老师也可以自主择生讲学,这些宽松无忌游学方式,和自由无碍的学术争执辩论,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

也许,正因为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吞吐磅礴,这才成全了汲取儒、道、法及各家思想成就,而终成荀子自己庞大而严密的学术系统。

没有稷下学宫,仍然有孟子,但没有稷下学宫,也许就没有荀子。

(待续)

离开书桌,文人永远是孤独的。

文化的不妥协性,使文人只能飘零。

政治可以让文化走近,但那是出于一种装饰心理,一种摆设之需,而不是土壤对雨水的渴盼关系。所以,在路上。这基本上是所有真正文人的集体宿命。

在孔子如此,在孟子如此,在荀子也是这样。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闵王为此颇为自负,骄傲无比,作为稷下文人集团的学术领袖,荀子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劝谏齐王不可以骄傲自满,这样有亡国之祸,齐王不屑一顾。于是,倍感失落的荀子南下去楚。

哲人的眼力就是如此狠。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陷齐都临淄。除二城外,齐国几至灭亡。

公元前279年,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后,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此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都。战乱中的荀子离开楚国,再次回齐,投身于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意图再现往日稷下盛貌。。

公元前264年,荀子在齐国深感己志不抒,恰逢秦国延请,于是离齐赴秦。在对秦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他建议秦昭享王重用儒士。秦昭襄王哪里有功夫听这在他看来的纯属扯淡?像卫灵公对待孔子一样,表面尊敬,弃而不用。

仰天叹上一声,走吧。

灰心丧气的荀子离开秦国,继续选择在路上。

公元前260年,荀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母国,而此时廉颇正统兵长平,赵括的长平之战即将上演。赵孝成问慑于秦军之威,想与秦议和。荀子从战略高度上说,“和与不和,关键取决于秦,秦国现在一心想的是击败赵国,所以派使者去他们也不会答应,不如派使者结交楚、魏,那么秦国会怀疑我们要合纵击秦,那么秦主动会与赵议和。”赵王没采纳。

《资治通鉴》与《史记》都详细记录了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的精彩对答。其见解之深,运用之妙,连愚蠢的赵孝成王和都连连称是。遗憾的是,赵王卒不能用。

失望的他,只好背弃行囊再次回到第二故乡齐国。

此时齐王建统治下的齐国,朝政却在君王后手里,荀子向齐相进言,“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大加挞伐“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齐国政体现状,结果遭到“齐人或谗荀卿”,那就再走,荀子最后又来到楚。

客居楚国的荀子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但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于是只好离楚回赵。而深为后悔的春申君黄歇,连连向远在赵国的荀子写信表达悔意,并一再坚请他赴楚,荀子才又回到楚国,重新担任兰陵令。

就这样,一路用他冷峻的目光观察,一路用他别有远见的思想归纳,一路用他不合时宜的语言进谏,一路迎接嫉恨与漠然,引谗见逐,不断遭弃。

最终,这个思想老人倒在了异国他乡,“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这个“数万言”,应该就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荀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他没有将生命的尾声留给母邦赵国,但他却用他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人们一遍遍在朗诵——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他辗转千里,很苦。

他终成江海,也算。

(本文毕)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