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齐宣王问卿时,孟子更是石破天惊地说,贵戚之卿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让贵为王者的齐宣王闻之为之“勃然变乎色”。

因为齐伐燕问题,生气的孟子甚至在得知齐宣王准备召见自己时,故意称病不朝。第二天出门吊东郭氏时,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派人半路上阻拦孟子,劝他去见见齐王。傲岸的孟子不但不去,干脆不回家,躲到景丑家留宿。景丑指责他,君臣之间应该主敬,我怎么只见齐王敬你,不见你敬齐王呢?孟子回答,齐国没有一个人向齐王讲仁义,不是因为仁义不好,是他们认为不值得与齐王谈,这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敬。我却进献尧舜之道,所以在齐国没有人能像我这样尊敬齐王了。齐王有富贵,我有仁;齐王有爵位,我有义。天下最尊贵的东西有三种,一是爵位,二是年齿,三是德行。齐王怎么可以因为他有爵位和富贵,就轻慢有年齿和德行的我呢?“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还有,他骂梁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甚至炮轰一切,指责春秋五霸及当今诸侯、大夫,“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当学生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应该是大丈夫时,孟子厉声反驳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他甚至当面向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杀伤力多么大的一句话!隔了足足有1700年之久,到明朝洪武5年,朱元璋闲览《孟子》时,在《离娄》中读到了它,立刻怒不可遏,恶狠狠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不得配享孔子。

1394年,朱元璋又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将重民轻君的大不敬之处删掉八十五条,编就了一本删节版的《孟子节文》

蔑视君权,傲视王侯,当然是孟子贵民轻君思想作用使然,但更重要却是他胸中真力弥漫的浩然之气在发力。

“万物皆备于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自然形成一种浩荡深浑,至大至刚,独与天地自在精神相往来的人格。所以,他的生命本体中就植入了所向无敌的绵绵力道。

即便是在离齐归乡的路上,他仍无视自己年已八秩的寿考,没有去想这已是自己向世界告别的时分,他极为自负也极为自傲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他用豪情满怀、充盈天地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志士仁人。

(待续)

一路宣扬王道,一路应驳辩难,口干舌燥的孟子,似乎自己都认为说话太多,有些喋喋不休。

他自我申辩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个不得已,就是因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一流的辩论家,思采、文采、辞采、口才均属超凡绝伦。

秉承述而不作的古风,为推行王道仁政,建构儒学道统,一方面用他擅长的近比远譬向诸侯大夫或娓娓道来,或厉声呵责;一方面用他绵密的思维、善辩的口舌向杨、墨、农家等学说进行批判,回应各种非儒学派的质疑和责难,廓清儒学发展的障碍。

他在儒学发展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至大至伟。

韩愈说:“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自韩愈的道统论给孟子点定确切的坐标之后,孟子应有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才得以渐渐廓清。

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开始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七年,孟子走进孔庙,配享孔子,宋儒开始把《孟子》从子书升格为经书。

继之,是学界中一场长达百年的贬孟与尊孟争论。司马光就曾著《疑孟》,认为孟子“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不是贤人,是忍人。直到南宋时朱熹写就《读余隐之尊孟辩》,拨云见日,一切非难孟子的哓哓之论遂告停息。朱熹后来将《孟子》编录《四书》之中,从此,孟子站在了孔子身后,《孟子》则走上了所有读书人的案头。

一个东方的亚里士多德就此定格。

(本文毕)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有一年冬天游走到泰山。宾主燕饮间,问一位当地的朋友:如果用尽量简洁的语言状绘,你心中的泰山是什么样子?向来才思敏捷的他似乎有点猝不及防,停顿良久后才说:巍峨,朦胧。

巍峨,是对的。无论兀立在齐鲁平原上的海拔高度,还是矗立在典籍中的人文高度,泰山都当之无愧。

朦胧呢,就显得离谱。泰山既无黄山那样飘渺流淌、如梦如幻的云海雾涛,也没有五台山那样峰山掩映、层峦叠嶂的视线屏障,就敞敞亮亮地挺立在那里,怎么会有朦胧感呢?

直到有一天,我以主人身份被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同样的问法,问及荀子时,我几乎是绕道大脑,顺嘴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巍峨,朦胧。

问答双方先都是一愣,然后彼此为之会心一笑。

就是在那刻,我明白了泰山的朦胧,也明白自己其实早已在心中拥抱住了朋友这个答案。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