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公元前322年,孟子带领弟子来到滕国。出于心中的敬重,滕文公将孟子师徒馆于上宫,但也仅是与孟子口头上侃侃而谈仁政而已,这里依然不是王政思想根植的土壤。

公元前320年,孟子离滕到魏。

梁惠王张口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愈老愈硬的孟子毫不客气,厉声指责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与梁惠王多次谈论中,孟子为魏国开出仁者无敌的治国良方,但翌年梁惠王即死去,代之的是他更不成器的儿子梁襄王。只见了一面,孟子出来后就轻蔑地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于是决计离魏而去。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天下之大,何处是我家?

(待续)

从齐国出走14年后,他再次听到来自齐国的召唤:

——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大师……

呼唤声声,情意绵绵。

就像一个一气之下愤而离婚的女子,当她独守闺怨,以一个弃妇身份与更多不堪的垃圾男人见过,并冷静思考之后,会渐渐想起起初的那个男人的种种好来,于是就有了复婚的念头。

这是个拙劣的比喻。孟子当然不是这样,原因在于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执政后他办的第一件事便是振兴驰废已久的稷下学宫,礼聘天下学士,应者云集而来者千数百人,盛极一时。

孟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临淄。齐宣王给予了孟子前所未有的礼遇,任其为无职事,也无言责的卿大夫。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的如何称霸之事,孟子却避而不谈,扭转话题大谈他的仁政主张,提出了制民之产、恒产恒心、不征不税等为政策略,强调保民而王,乐民之乐,忧民之优。

在孟子心中,只有仁政是普天之道,而王霸之说、刑名之论、取胜之术、利益之论等等都是违背王政的邪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秦用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苏秦、张仪纵横天下,天下无不以攻伐为贤……孟子反对上述这些人的思想观点、政治措施和军事行动,在孟子的心目中,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和大丈夫,而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达些人越显赫,越荣耀,越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与之抗衡,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下万民。他坚信,天下哪怕只要有一个圣君明王能接受他的“仁政”思想,整个天下便可运于掌握之中,人民便会安居乐业。

但齐宣王还是没有采纳孟子的主张,这使孟子再次产生离开的念头。虽然宣王带着极大的尊敬向这位文化老人开出条件,“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孟子对此轻蔑一笑,他不需要这个,他需要的是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王道乐土。

破镜难以重圆,有裂痕的婚姻靠乳胶粘不住。

他再次启程。

公元前312年,他落落寡欢地离开了齐国,决定回到故乡,狐死首丘。离开齐国边邑昼城后,他仰天悲叹,“天未欲平治天下!”

在外飘零了35个春秋的孟子,回到了故乡。他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任何诸侯采用,于是蛰伏书斋,不复出游。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这个以身殉道,对垂暮之年的孟子而言,就是边进行学术整理工作,为往圣继绝学,述孔子之意,边开馆授徒,阐述其思想学说。

他在这里找到了他人生最后的快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此时,父母俱存于耄耋之年的他已绝无可能,但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已经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也已经做到,他该掀须一笑的。

带着他“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独有快乐,这个智慧的老人于公元前305年与世长辞。

(待续)

孟子的学说体系建立在性善之上,他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表现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非之心四端。道德价值的自觉与生俱来,即人心本善。人之所以不善,是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由此,人必须靠自我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自家内心的善端,通过“尽性”,培养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主张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有仁政。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行王道,为民制产,反对霸力。他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但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从中可以看出,分别凸现在孟子学术思想体系和人格精神禀赋之中的两个字眼:一是贵民,一是傲岸。

这两项特质,几乎在他一生的行为与言语中俯拾即是。他努力要成就一种具有狂者胸次的大丈夫人格,以天下为己任,肩负道义,坚定不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他一句惊世骇俗的政治宣言。

与齐宣王讨论“汤放桀,武王伐纣”时,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慷慨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把不仁不义、残害百姓的商王纣称为一夫,称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并非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而是为民除害。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