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磨刀霍霍,这自然使得君王们为称霸图强而竞相招贤纳士,俯身智慧,礼遇文化,尊重士人,这种政治生态无疑给学人带来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人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也绝不依附于特定的权势集团,而是抱着强烈的“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自主意识,这自然造就了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人格,也纷繁了频繁游走于各国士人阶层的自由傲岸身影。

稷下学宫,就是当时屹立在中华大地的最重要学术重镇。

齐威王为富国强兵,霸诸侯,王天下,建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如司马迁所说,“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稷下学宫的学人们享有极高的礼遇,生活待遇优渥,最重要的是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不参政却可问政,这就保证了学术相对于官场的自我独立性。

百花齐放,海阔天空!

稷下学宫的全盛时期,这里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因而,这里自然成为等级最高的文化交流场所,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渊薮。

正是这种文化的感召,和儒家生命本体中“经世致用”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促使,公元前347年,在邹国授徒多年,已届不惑的孟子走出了家门,面向东方那个人文炳焕的著名学宫缓步而去。

自此,他走上了赵岐《孟子题辞》中所说的“遂以儒道游于诸侯”之路。

这是条风霜弥漫、雨雪交加的路。

(待续)

从公元前347年到公元前323年,除了中间3年归邹葬母守丧,24年的漫长生涯里,他一直待在齐国稷下学宫。

无疑,齐威王是孟子的第一个来自统治阶层的聆听者。

齐王饶有兴趣地问,春秋五霸应该是仁君吧。孟子的回答有些扫兴,五霸何能称圣君,不过假仁义以谋利而已。然久借不还,焉知其不弄假成真,据为己有呢?故五霸亦有仁义之举,亦行仁义之政,但不同于尧舜,非圣君也。

他进一步指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仔细听听,道理还是孔子的老道理,但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迥然不同。孔子讲仁,培养的是高踞于一般民众之上的君子人格,带着浓郁贵族色彩。孟子讲仁,注重的是民众利益,轻视君权,具有明显的平民色泽。

民本思想,是孟子一切思想与主张的出发点。

他提出王者御民,是出于其“不忍人之心”,“发不忍人之政”,即王政。一切政治经济制度皆为民设,君亦为民设,君王的存在原因是“得乎丘民”。

他关于仁政思想的每一条主张,无不述之合情,言之成理,但却终未改变齐威王。这个抄袭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的齐国君主,昼思夜慕的不是如何施行仁政,而是怎样才能迅速崛起,称霸诸侯。

那么,尴尬只能留给这位担任稷下客卿的孟子。

此时,再去打量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便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稷下学宫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伴随田齐政权的强弱而兴衰。稷下学宫的兴办,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包括为王国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出谋划策。当这一切实际需求得不到时,学人的学术主张不能和王国政治方向合拍,那么,学人便成了政治摆设,图具装饰作用。

公元前323年,孟子终于知道齐威王不能用己道,施仁政,此时听说宋国将行王政,于是,谢绝了齐威王赠送的百镒黄金,离开临淄,怀揣新的理想,开始了他的宋国之旅。

前方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待续)

一切像极了此前100多年前的那支游学队伍。

同样抱着一颗吾道必行的火热之心,同样怀着匡世救民的大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一直奔波在路上,永无安身栖居的终点。

那时,是孔子带着颜渊、子路们跋涉在行仁布德的崎岖路上。这次,是孟子带着万章、彭更们游走在推行王政的坎坷路上。

只是,打头儿的老师年龄更老,对世界打量的目光更峻厉,面对诸侯的态度更强硬。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这是孟子面向学生高举的出行纲领,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由于卓著的学术影响力和个人感召力,所到之处,迎接他的几乎都是笑容、款待和重金馈赠,同时,他面对的也似乎永远是一面或委婉拒绝或冰冷高矗的墙。

在宋国,甚至和宋王偃面都还没见,只与宋大夫戴盈之的一场会谈,就已宣告了孟子仁政思想在宋国不得行的命运。

邹穆公请孟子回到故国。

那就回去吧。邹鲁战争中邹国官吏战死多人,但民众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这让邹穆公很是恼火,他对孟子说,“诛之,则不可胜诛。”孟子却又不合时宜地批评道:大王仓廪中堆满了五谷,府库中盛满了珠宝,百姓却上不能养父母,下不能蓄妻子,每当荒年饥岁,老弱者弃尸于沟壑,青壮年抛妻别子,背乡离井,逃荒谋生,而达官贵人们却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他们为何不向大王报告灾情与民之饥困,以便开仓赈民,救民出水火呢?此就是强君害民。百姓饱受官吏之苦,如今有了报复之机,岂能够舍身相救?

邹国不需要这样的批评者,孟子更不愿留在这样的国度。于是踅身奔鲁。

鲁平公对孟子心怀思盼,听到孟子来鲁,欲前往拜访,此时小人臧仓进献谗言,于是鲁平公不见孟子。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