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隔着2500年的月光路,哲人那声悠长的喟叹,在今天听来,仍然那么凄切,那么嘶哑,那么绝望!

作为一个用心灵构建生命,用思想涵盖生活的人,他的神经末梢自然比别人更纤细,他的感官系统自然比别人更敏感。万木凋敝,落叶飘零,别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季节更迭现象,在他这里却得以延伸和拉长,情从心生,伤时感世,引出身家之戚,勾出黍离之悲。他因心灵质地上的细腻而更接近自然,他因思想上的丰博而更为敏感,所以,他比别人更具有神性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一生怀着继先圣绝学,开万世太平,怀克己复礼大志,倡行仁德大道,立意效法周公的孔子,在一派日薄西山的气息奄奄之中,面对坚硬而无奈的现实,终于知道大道难伸,己志不抒。

盘桓在心头持久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压抑在胸口的艰涩愤懑与彻底失望,都使这位永不向现实低头,永远钦敬并迷恋远古文化礼制的睿智老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隐痛。

英雄暮年,壮志难酬。

死,并不可怕,忘怀生死的孔子向来达观,“朝闻道,夕死可也。”但崎岖而漫长的人生路即将走到终点,面前的这个乱世仍然嘈杂一片,道还是没有闻,仁还是没有布,礼还是没有行,“均、和、安”的理想社会体系还是没有建立。

虽然秉持一生的信仰旗帜依然高高飘扬,但此时,却尤显孤单和冷清。怀抱的坚执道义依然鲜明而刚烈,但此时,却更为独孤而凄然。一切已不可为,无所为,无力为,那就将一腔郁闷化作一声逋峭的长叹,尽付眼前寂寥的山河吧。

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大可玩味: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终也不仕。

(待续)

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个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老人,没有因此而绝望,从此退隐柴扉,与世隔绝,而是抱着守死善道的信条,钻进书斋,专心从事古典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潜心聚徒授业。自此之后,他不再过多关注时事和世情,而是埋头浸淫于书斋,将自己的思想用学术形式传诸后人,走向更加学术化和理论化的晚年思想者道路。

中国后世学人,不管在年轻时如何独上高楼,或西风凋碧,到垂暮时分大都退隐田园,关起门来,三径就荒,做起启育后生,或学理研究之路,就是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模板。

这是孔子一生之中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公元前522年,30岁的孔子开始设帐授徒,琴张作为开门弟子第一个从游,自此,颜回、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高柴、公西赤……诸人先后入学,这些人组成了孔门弟子的第一集团。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受季康子之召,自卫返鲁,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孙师……诸人皆为此时从学,他们组成了孔门弟子的第二集团。

围绕孔子早年与晚年的个人思想变化,这两个学生集团也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集体治学风貌。之前的孔子有用世之想,时时寄望于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政治理想能付诸社会实践。因而,前期的弟子,多重于世道实用,学为的是行,注重体道于仕,注重学术的社会实践化。这是冉求为季氏宰,子游为武城宰,原宪为单父宰,子路先为季氏宰,后又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以及子贡以一个国际政治家形象行走在列国的重要原因。

而当他在饱经风霜地周游列国返鲁之后,孔子深知己道不行,仁政难布,由此,用世之心渐渐浅淡,转身向书斋,深入于学问之中。所以,后进的弟子潜心学理,在礼乐的理论层次愈加细密,淡化用世之心,集体致力于学理探研,注重发幽见明之功,而且分别成为托钵师门的一代思想宗师。

即便在此时,孔子仍在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听来,尤令人神伤!

此身已老,但向往用一己良知积极改造社会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以德化民的用世之思依然那么向往。

世上最打动人的美,往往最沉静。不管是为家国英勇殒身,为道义慨然殉命,还是为爱情默默固守,为践诺扬骨沥血,其间所蒸腾、扬烈的精神,便是人的不寻常坚执与守恒,从而有了撼人的力度。

崇高,就在那时拔离大地,巍巍矗立。

(待续)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是孔子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绝唱。声声嘶哑,字字催泪,里面弥漫着无尽的怅惘,叹婉,忧郁,绝望。

公元前479年,人类一代思想宗师孔子阖然长逝,享年73岁。

那个将人生志向定位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慈祥孔子,走了。

那个时时返身而诚,虚心而中空,保持清醒的生命意识的谦逊孔子,走了。

那个重民之急,行益民之举,敬鬼神而远之的务实孔子,走了。

那个谦逊辞让,恒贞其德,守正持端的文雅孔子,走了。

那个胸拥大道,心忧黎元,认定一己之身只为道生,一腔热血只为义流的豪纵孔子,走了。

那个谈笑风生,风趣幽默,有着巨大生命亲和情趣的快乐孔子,走了。

那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将贵族子弟与犁牛之子同置一堂传授真知的教师孔子,走了。

故人远遁,杏坛空空!

在其身后,他亲手抚育的桃李,已在满山遍野绽蕊吐芳,灼灼其华。他亲手栽植的儒家文化,已经蔚然风尚,郁郁葱葱,化育万民。

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叫孔丘的老人风尘仆仆的背影,你我会在泪眼婆娑中懂得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人,只要听命于心中的召唤,受肩负道义的引领,他就会无视人生的任何表象存在,转而进入心灵的自我世界。俗世的价值比较,此时隐退了,生存和信仰的关系,此时更新了,幸福与苦难的意义,得到重新厘清和界定。

此时,再来回头审视孔子的“道”,便不能不心生钦敬。

在老子眼里,道,是一种自然存在。它无远弗界,又虚无缥缈,只可尊奉,却不可触摸,甚至不可名状。这便是他一句著名的话,“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