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孔子的精神力量就来自于此。道义在肩,舍我其谁?因为真正的智慧和知性,必是以追求人格完整为目的。他只向更为完美的人格折腰,只愿意在陶冶情操的路上,甘心接受所有的苦难和磨砺。

但,路上等待孔子的,又绝不只是饥肠辘辘的穷蹇,风尘仆仆的艰辛,还有无尽的凶险磨难。

就像头戴荆冠,背负沉重十字架走向他个个山受刑路上的耶稣,所展现的高贵与仁慈,灾祸如影随形伴随在周游路上的孔子,正是在危机四伏中他特有的从容与淡定、自信与快乐中,向世人展示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禀赋,人格的尊贵无比和人性的魅力无限尽绽其中。

艰难重重,困苦多多。

公元前497年,去卫适陈,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而孔子的长相又极似阳虎),围困孔子。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公元前494年,孔子过蒲,恰逢公叔氏发动叛乱,再遭蒲人野蛮扣留。亏弟子公良孺施勇斗狠,才得以脱险。

公元前493年,去卫如曹,在适宋的路途上,曾与弟子习礼于枟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公元前489年,孔子离陈过蔡地去楚国时,被陈蔡大夫率徒围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子路、子贡均面有愠色,但孔子依然大雅传诵,习礼不息,弦歌不止。

大家都在皱眉头,孔子却幽默地引用《诗经》中“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来反问学生们,我们既非犀牛,也非老虎,为什么总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的学说不对吗?颜回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为此欣然而笑,满脸春风地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有财,吾为尔宰。”假如你有钱了,我去为你当管家。

面前是无尽的困苦、磨难、威胁,付之的却始终是持定,自若,不屑,甚至发自内心的微笑。

听听孔子在生命遭到威胁时随口掷出的傲岸、豪纵乃至俏皮的话语,你就不能不对他心生敬意。面对周游路上的一次次拒绝,面对路遇的一次次生命险境,这个枯瘦的老头儿始终没有放弃甚或减弱自己的弘道之志,反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孟子后来总结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既然胸中抱定大道,并将整个生命悉数奉献给道,那么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弘道,虽明知道之不行,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直至尽其道而死,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待续)

朱熹说:“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一个人内在德性生命境界的高下,决定了其外在人生实践的优劣,欲在人生中张扬自己,显功德于世,先决条件是德性生命的塑造。所以,人与道永非互为主客体关系,而只能是前者施,后者受。

孔子已从常人的“愉快”生活含义里高高拔离。具体些讲,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是“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乐之至斯焉”;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统而言之,是在仁德之心的培护之中,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断内外双修,获得德性生命的萌芽、茁壮、参天,继而于仁者之心中升腾起无限的欣然和畅快,进而形成行仁弘道途中无限的动力,并竭诚尽力投入到其中。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句极具启发而又深含寓意的话。他用整整一生在恪守践行。

此时,他胸中装着无限,所以不再拘泥于恒常的穷蹇生活细节,他心中有使命召唤,所以自然磊落使气,凛然于人,用微笑作答一切。

(待续)

“吾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这是孔子一句相当自负的政治宣言。

但现实的世界,从来没有一片可供他仁政思想跑马驰骋的牧场。他的王道主张、民本思想、仁政纲领却决定了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愿意用优厚待遇供养这样一位文化偶像做摆设,却不会真正启用。而他也绝不愿意将自己做为统治者饰物,来装点谁的门面。

所以,他只能一直在路上。

唐开元十三年,在泰山封禅之后,取道曲阜祭奠孔子的李隆基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而这声悠长的发问,早在孔子生年就被另一个人问过,问者是鲁国隐士微生亩。他话语倨傲,居高临下地问孔子:“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的回答是,“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我不敢为卖弄口才,是这个世界病得太重了。

病在哪里呢?孔子深刻看出,乏仁。

遍地佞邪虚枉,哪里是“仁”所栖息的枝头?处处瓦砾荆葛,“道”又在何处安身?

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道义沛胸、无暇他顾的修养。仁,同时是一种不为生活羁累、物我两忘的境界。仁,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最高尚的品德、最和善的爱意,是人类最高智慧与终极道德的结晶。它是人与自己内心、他人、及整个外部世界一种同体感通的情怀,是真理的最高敬奉。

为了求得仁,人就必须要学习,博古敏求,学而无厌。为此,他首创性地大规模招收学生,聚众授徒。不管流亡的路上,还是燕居在故乡,总有一大帮学生簇拥着他,听他教诲,受其启悟。弟子3000,贤人72,,就是孔子煌煌的教学成就!

孔子这一全方位的学术建设,为后来的战国诸子提供了治学行为所仿效的样板,他们或传授生徒,或撰写著述,或游历诸侯,或建立学派,均没有超过孔子所创下的为学模式。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酒量犹豪人渐枯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