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日月_第一章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第13节

安意如
总共103章(已完结

日月 精彩片段:

第一章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第13节

到达一个站,停车时间较长。长生下车到站台上活动腿脚,天边星辉淡淡,东方微露曙光。远处山坡上草木萧瑟,沉默如岩石。火车开动时,他看见枝桠间惊飞的鸟雀,在天空中盘旋。

人的一生,都行走在寻找光的漫长旅途中。因为尹莲,他心中的光芒虽然时时摇摇欲坠,却从不曾陨灭。

他从尹莲处获得的洁净力量,比爱情具有更大的拔除力。命运颠沛,红尘浪荡,他虽屡受伤损,终因内心持有善信而保有一条深入灵魂,超越自我的渠道。那觉悟之门,始终为他打开,也为所有人打开。

他所前往的远方,有终点,亦没有终点。故乡,此时成为心理上的概念。这趟溯游之旅,连他自己亦不知最终会浪迹到何处。只是心意所引,是以义无反顾。

关山阻隔,故园已遥。

这一宵是在兰州,黄河穿越了这座城市,让它变得狭长。这孤凉的城市,没有金戈铁马,没有冰雪塞川,没有尹莲。梦中若隐若现的涛声伴随了他一个长夜。

以为会泅河而遇,梦醒却一无所获。

醒来长生想起一句诗:“年来多梦少年事,唯梦闲人不梦君。”心下无限凄清。

现实向前,回忆往后。已经是这样了,还不能两两相忘。

早起去吃了一碗面,转身离开,前往敦煌。当年尹莲带长生返京,走的就是二○五国道,由拉萨到格尔木,经敦煌,前往兰州。如今他重走故道,只为怀念。重新收集与她的点滴记忆。

敦煌比当年齐整得多,是座健旺的,令人欣喜的小城。而更多的地方,荒原如砥,沙漠如海。七月骄阳,照得人心惨烈荒芜,举目望去黄沙漫卷,寸草不生。当年尹莲曾带他去过很多地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汉长城,而今他独自一人,静默走过,孤单坚决如千年之前的行脚僧人。

洞窟,山川,城阙,依然如故。它们经得起万载风尘侵蚀,而他无能,仅仅是数十年的岁月磨砺,已令他千疮百孔。

莫高窟的壁画依旧斑驳鲜亮。那时是尹莲带着他一个个洞窟走过,告诉他许多典故和传说。阴暗陈旧的洞窟里,即使外面阳光如瀑,里面也凉气逼人,尹莲打着手电,一点点照亮。藏经洞北壁的壁画,画的是僧侣和侍女,树木的枝条垂下,上面挂着一些物品,像是酒壶和挎包。僧侣的手中拿着团扇,女人的手里拿着长长的木杖。

作品简介:

这是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描写了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

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

作者:安意如

标签:安意如日月西藏修行

日月》最热门章节:
1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21节2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20节3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9节4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8节5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7节6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6节7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5节8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4节9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3节10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12节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