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大明惊变_外一章 青史尽灰

吴蔚
历史小说
总共16章(已完结

大明惊变 精彩片段:

外一章 青史尽灰

皇帝并非不死之躯,亦有七情六欲。过去恍如一场梦境——宣宗在立他为太子时目光流露出来的慈爱和期望,先生王振滔滔不绝的教诲与情逾父子的感情;土木堡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大漠凛冽的寒风,一望无际的衰草;患难与共的袁彬和哈铭,闭城不纳的明军将领;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豪言壮语,南内冷宫的凄凉与寂寞……

豪华汩没几星霜,废宅空遗古道旁。

鼠迹印尘盈故榻,燕巢经雨落空梁。

紫云歌断人千古,金谷花残梦一场。

世事兴衰总如此,啼鸦不必怨斜阳。

——于谦《叹贾平章废宅》

于谦遇害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清算结束了,清算造成的影响却还在继续。于谦死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和内阁大学士高穀深觉有愧于于谦,三人一齐向明英宗朱祁镇请求致仕。

高穀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明仁宗即位后,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明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高穀及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讲读。正统十年(1445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机务。

明英宗朱祁镇从胡地归国时,千户龚遂荣认为明景帝迎接太上皇的礼仪太薄,特意投书高穀,援引唐肃宗迎太上皇唐玄宗的故事。高穀将投信藏在衣袖中,带入朝中,拿给群臣看,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但后来明景帝还是只用一轿二马将兄长迎回了南内。

王、胡、高三人都是几朝老臣,他们的主动致仕对明英宗触动颇大。朱祁镇复辟前,内阁有五名大学士,王文被杀,陈循被贬,萧镃、商辂都被削职为民,内阁只剩下高穀一人。所以朱祁镇很快批准了王直和胡濙告老还乡,但对高穀却颇为留恋,极力挽留。只是高穀去意已决,朱祁镇也无可奈何。

高穀离开朝廷后,闭门谢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显然对朝政之事忌讳极深,朝廷的薄情寡恩,无疑已经令士人心寒。

王直在宣德、正统年间名气颇大,却因同乡杨士奇的抑制,一直未能入阁。作为名望尊崇的资深老臣,始终未能入内阁为大学士,等于没有抵达人臣之巅峰,王直心中是有怨气的。但在夺门之变致仕后,他回到家乡,与下人们一起种地栽树,还感叹道:“曩者西杨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阁,今上复辟,当不免辽阳之行,安得与汝曹为乐哉!”

意思是感谢当年杨士奇的压制,否则真的当了内阁大学士,还不一定能躲得过夺门之祸。足见夺门之变后的清算对朝野上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且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消散。这也是为什么于谦之死在后世引起诸多讨论的根本原因。

而于谦,在活着的时候便已经表现出对朝廷政治的畏缩与恐惧。政治的大背景与复杂的个人心理交织在一起,给其晚年生活涂上了一层灰暗冷漠的色彩。他在明景帝改立太子等一系列事件上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及沉默寡言,无一不充分表明这一点。

作品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自穷苦僧人起家,将蒙古势力驱逐回漠北老家,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又为稳固江山而煞费苦心。然其身故几年后,便有靖难之役,指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战败,化装成和尚出逃。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因果循环?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成为名扬四海的永乐大帝,其子孙却是命运跌宕,登位艰辛在前,或莫名暴死、或盛年早亡在后。到底是命运无常,还是天道报应?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五十万明军精锐覆没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更被蒙古瓦剌俘虏。而这一挫折及惨败,不仅成为王朝的盛衰转折点,亦是英、景两任皇帝及于谦等诸多臣民人生的转折点,遂成就了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

作者:吴蔚

标签:吴蔚大明惊变悬疑推理历史

大明惊变》最热门章节:
1后记2塞北穷冬候,无风也自寒3千古英雄共一心4外一章 青史尽灰5尾声6第十章 热血千秋7第九章 风孰与高8第八章 孤怀激烈9第七章 冰霜历尽10第六章 彤云蔽天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