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印度官方的统计结果,到二零三九年六月底,印度经济规模比中日战争爆发前萎缩了百分之六十。在二零三六年初,印度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七,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印度人找不到工作。如果不是印度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拯救行动中分摊到了任务,恐怕印度经济将在二零三六年中旬崩溃。拯救行动结束之后,即在二零三七年第二季度,印度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四十,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即便到二零三九年,印度的失业率也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城市化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准工业国,如果把限制的农业劳动力算上,印度的失业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外,在印度的城市里,还有一亿到两亿“职业乞丐”,等于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印度人没有工作。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印度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到二零三九年底,印度的文化普及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八的男性与百分之二十六的女性都能读书写字,而这些人在经过简单培训之后,都能胜任普通工业岗位。
可以说,印度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日本与东南亚。
二零四零年初,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专门委托中美欧的三家大型调查公司,对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人口普查,通过对一千二百万份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估算出全球人口总量为四十二亿,正负偏差在百分之一点五以内。也就是说,到二零四零年初,全球人口总量在四十一亿四千万到四十二亿六千万之间,比二零三四年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劳动力总量则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六。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甚至因此而没有公布于众。
劳动力大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总体生产力大幅度降低,而以西方世界为主的经济体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要知道,在劳动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再也不可能通过占据高端领域来剥削其他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西方为主的发达国家再也不可能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必须过上节衣缩食的日子。
事实上,这些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比如在美国,受进口萎缩影响,初级工业已经占到工业总规模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欧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在中国则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社会消费总量上,美国萎缩了百分之三十,欧盟萎缩了百分之二十七,中国则萎缩了百分之三十六。在具有标志性的第三产业规模上,美国缩小到了百分之七十一,欧盟缩小到了百分之六十九,中国则只有百分之六十四。
这些数据无一例外的表明,各主要国家的生产效率都大幅度降低。
相对而言,中美欧的降低幅度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劳动力减少的同时,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抵消了部分负面影响。比如在中国,得益于可控聚变核技术,仅电力产业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八十,而农业工厂更是把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释放出了大量农业人口。
在其他国家,生产力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最为提出的就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由二零三四年的一点零六亿降到八千二百万,社会总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不得不从事农业与初级工业等低效率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印度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虽然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做的调查,二零四零年初,印度的人口总量在九亿到十亿之间,比预期的少得多,可用劳动力不到四亿,也比预期的少得多,但是印度仍然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而且是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要知道,虽然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十亿以上,比印度稍微高一点,但是可用劳动力仅有三亿四千万,而且这个情况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到二零四零的婴儿潮产生影响之前,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不会得到增长,甚至会逐渐减少。
当时,就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下半页属于印度。
暂且不说是否有道理,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谁控制了印度,谁就能在未来二十年内掌握战略主动权。
当然,这仅指中国与美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矛盾不可调和,而且很快就会因为全球性自然灾害过去而白热化。
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
二零四零年二月四日,黎平寇对新德里进行了正式访问,而他也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第一位正式访问印度的中国国家元首。
在新德里,黎平寇没有提出“粮食换土地”,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了。
当时,他只提到了一点,即世界各国企业在印度享有同等的权力与地位,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
黎平寇的主张,得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支持与欢迎。
只是,美国对此并不买账,而且印度当局的态度也很暧昧。至于印度国内民众,更是把黎平寇的主张看成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认为中国在印度搞经济殖民,妄图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
显然,印度平民非常愚蠢,或者说是印度的新闻媒体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要知道,在印度搞经济殖民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即便在二零三九年之前,中国企业也没有在印度的社会公共基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更没有获得影响印度经济的能力,而现在美国企业已经在电力、电信、城市供水、铁路交通,甚至包括民营医院、私立学校、舆论宣传等方面拥有了绝对主导权。
当然,美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影响印度政权的能力。
黎平寇的提议,只是为了增强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印度,通过竞争为印度平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到此,中美在印度的战略斗争进入直接交手阶段。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换的这两年里,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军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灾害影响,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就陷入停顿,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军事实力萎缩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建设,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装备项目被迫下马,剩余的也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启动。
当然,不止是中国遇到了这些问题。
在二零三六年,美国就封存了六艘航母与一百多艘战舰,将航母战斗群的规模缩小到了九支,舰队总规模缩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缩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复增长。
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萎缩得最为严重。
可以说,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大国也得做出牺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到二零三八年,随着环境转好,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低,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实力首先出现了正增长。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的复工计划。
这四艘航母,即“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前就已开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后来受拯救行动影响,建造工作被迫暂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军才提出复工请求。
当时,牧浩洋有两个选择,一是复工,二是拆除后建造c3级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