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帽子扣得太大了,今后若是再劝谏,若干年后异族复起,他们劝谏之功就变成了误国之罪。
汉虽亡于晋,然羌狄夷蛮匈之边患确实积年成灾,连累了帝国大厦崩塌。
两晋之后五胡乱华之惨烈,汉家男儿仅剩数百万,何其悲痛?安得异族怜悯?
唐虽亡于藩镇,然若无若干都护府,又何有唐朝盛世?后又五代十国之纷争,安得异族怜悯?
至两宋,金、辽皆立国,亡于崖山,十万人齐蹈海,崖山一战天下亡!悲乎?痛乎?可见得异族怜悯?
再至明,莫有后金,天下无非换了个姓氏,却也是我华族江山。然鞑虏窃据神器,奴役万民,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广州!湖广!四川!何处未有尸骨!
这些何止一例?何止一次?哪次不是尸骨数以百万计?哪次不是?
怜悯,向来都是自己吞下苦果。
况论那基督世界又有什么怜悯可言?无非几个标榜道德的人物声援一番,当真以为其是为自己鸣不平?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海兰泡惨案,南洋百余年、北美数十年、旅顺、南京、济南以及若干并不知名的惨案,汝等何见丝毫怜悯?
诸多异族,连其同色同信仰的波兰都没有什么怜悯,何况我们这些异族眼中的异族呢?
他白头鹰可以窃占北美南美多族之乡土,华夏焉何不可?
······
大国交兵,弱国颤栗。
值此风云激荡之大时代,值此西方内斗之绝世机遇!唯有杀伐果断,行肃清之策,漠视列强之指责,得华族之生存空间,如此方为上策!
指责、抗议、舆论,这些掉不了半点毫发。
国家外交,从来讲究的都是利益,虚名,不过是利益之外的判断罢了。
英法百年战争,普法战争,普奥战争,三皇协定······
这些一桩桩一件件外交案例,哪一个不是证明了外交唯国家利益至上?
现今华夏,为当世综合实力第三之强国,又脱离战争泥潭,正式休整兵甲,振兴百业,卧薪尝胆,解决隐患的最佳时机。
强权、铁血、杀伐······肃清异族大兴民族主义和宗教统一且排位的政策,这是时代最佳的良方。
怜悯之心和顾惜虚无的名誉,在这个时代毫无生存的土壤。
而事实也证明了韦珣的做法的正确性,两大阵营和华夏该做生意做生意,该搞外交搞外交。
除非是日本、白头鹰这般,华夏拒之于门外的,否则一个世界第三的强国想要搞外交,又有何难。
在华夏开展新的肃清行动,并且是动兵二百余万的行动时,西方巴尔干再次发生大事件。
罗马尼亚,这个全境沦陷的国家快要复国了。
希腊巧得名目入了协约国之后,英法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多了一个稳定的基地,加上不甘于奥匈统治的塞尔维亚恢复近半领土,成为又一协约国的助手,奥斯曼被夹击之下打得节节败退。
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东色雷斯相继沦陷。
若不是东线德奥再次调派大军于巴尔干山脉遏制了协约国的攻势,恐怕保加利亚已经投降。
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带着流亡集团在全境沦陷后先是逃到了沙俄。
然而同盟国攻势猛烈,沙俄能撑下去的概率不大,于是走里海至中亚,再经南亚次大陆(阿三)秘密前往地中海抵达法国。
可以说这次长途旅行极为艰难,但罗马尼亚流亡集团辗转到了法国境内之后,华夏已经发起进攻,区区三个月就兵临莫斯科外围,却又不得不庆幸自己跑得快。
等到华夏退盟,协约国进兵巴尔干开辟新战场,意呆利改旗易帜,希腊巧入阵营,一系列的时局变幻真的是让一般人猝不及防。
但此时的罗马尼亚西部——克拉奥华正在进行一场大会战让罗马尼亚的斐迪南看到了复国的转机。
保加利亚兵力有限,只能自保,奥匈最强的战斗力奥地利军团在和意呆利交界的狭窄区域固防,还要稳住亚得里亚海,又有塞尔维亚军队在进行复国行动。
整个巴尔干的同盟国军队,德国抽调的五十万人之外,还有匈牙利军团的二十七万人。
为了保住即得的利益,匈牙利军团配合着保加利亚在塞、保、罗三国交界处布置防御。
可希腊加入协约国,奥斯曼在巴尔干的南部顿时空出了不少缺口。
还没等保加利亚抽调军队,奥斯曼就被连夺多个要地。
为了保护国土,保加利亚不得不抽调兵力布置边境。可塞、保、罗三国交界处却又成为相对薄弱的防御点。
有着罗马尼亚武装游击部队牵制,有着英法主力进攻,还有着华夏贩卖的坦克、飞机,协约国付出极大代价才击破联军防线进入罗马尼亚。
数个月的巴尔干战场,双方伤亡惨重不比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少。
克拉奥华这个罗马尼亚西部重镇,来自奥匈、德国的援军死死坚守,却又不得不分散兵力支援着保加利亚和奥斯曼。
而随着罗马尼亚的斐迪南发出复国号召,罗马尼亚各处都掀起了起义和袭击的波澜。
两大阵营战线僵持,巨大的物资消耗,惨痛的伤亡,这些都在诉说着人类自相残杀的悲惨。
而在北美,白头鹰一时错误判断,导致其深陷战争泥潭。
加拿大被白头鹰拿下大部分主要地区,可战争依旧没有平息,或者说白头鹰不想平息。
十数倍于加拿大的人口、工业、经济,白头鹰居然大半年没能完全击败,这倒是极为有趣。
白头鹰一直以陆军没有经过历练为由作为战线推进慢的借口。
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在见识到巴尔干和西线、南线三处战场的惨烈之后,白头鹰显然不想卷入其中。
可惜其已如一只老鼠,想要下场偷窃胜利的果实,却被捕鼠夹夹住无法脱身。
战争已成为华夏报纸的惯例头条,天天死人,天天大战,却又和他们如此遥远。
“老陈,在干啥呢?”
东南苏省某县城,一个摇着扇子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九月的艳阳让气温灼热难耐。
“干啥?你别套近乎,我花了三块钱买的风扇,你们这群家伙天天过来蹭。”正在和人下棋的老陈没给那中年人好脸色。
“你们几个天天来蹭,又不出电费钱,我媳妇还得给你们端茶送水。”
说完这句话,脸上又露出得意的神色。
以往他这个小卖部生意不咋地,自从孩子从做工的工厂买了两台大电扇来,生意好了好几倍。
一个领着大茶壶的妇女不满意的说道:“当家的,你就别得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