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拳难敌四手,此时的沙俄西北方向撤退到了两湖防线,爱沙尼亚又被德军主力进攻,从明斯克推进的中部集团军更是将兵锋顶在在奥尔沙防线。
更南部的德涅斯特防线几乎摇摇欲坠。
因为奥匈帝国集中的奥地利军团和加利西亚军团对文尼察发起猛烈的攻击。
击破文尼察不仅是为了击败沙俄,为了同盟国的利益,因为按照利益划分,基辅以南的乌克兰平原都是奥匈未来可以获得的领土。
战争逐渐走向有利于同盟国的态势(此处指官方对民间的宣传,非指实际格局),奥匈矛盾重重的民族关系在此时罕见的有所缓和。
因为奥匈帝国宣布将会在基辅以南册封一百个男爵爵位和数个公爵、侯爵。
除此之外,允许各个匈牙利民族移民到基辅以南的平原进行开垦和种植。
利益从来是缓和矛盾的最佳手段,年老成精的弗朗茨一世手段和眼光都不差。
将还未占领的基辅以南平原的利益瓜分给贵族和平民,不仅可以让奥匈各个地区的贵族为了爵位和利益用心作战,平民迁徙到乌克兰平原更能巩固(最少奥匈看来是这样的)未来的统治。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将这么多民族凝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仅有匈牙利人和奥地利人能够参与政治(中层以上),参加议会。
其他民族比如捷克、斯拉夫人这些少数民族并无权进入。
他们在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中却占主体。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也使得他们渴望民族独立。
二元制结构改革虽然使得奥匈帝国得以延续,但内部的民族矛盾实际上没有解决。
但这些矛盾实际上都是因为奥匈帝国内部的各民族大贵族和利益阶层没有取得政治权力,民族主义不过是他们的手段。
弗朗茨这一手可以说是在原本奥地利和匈牙利独享的蛋糕上,将还未到手的蛋糕分润给其他贵族。
但这一手实际上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利益而暂时齐心协力的作战,在往后的时间或许会因为利益到手而再次出现矛盾。
因为贵族爵位不过是暂时缓和,他们想要的是政治上的话语权。
不过不管怎样,弗朗茨这一手却是让原本充满矛盾的奥匈帝国军队都暂时团结在一起。
原本作战意志不坚定的其他民族在军队在贵族军官的带领下用心作战。
文尼察实在太难防御了,四面八方都没有什么险要的地形,双方加起来一百多万人围绕文尼察布置的堑壕和组织的进攻打得极为惨烈。
贵族获得爵位,平民获得土地,这让奥匈的士兵作战勇敢。
哪怕是战死,在占领乌克兰平原之后,他们也能获得三英亩的土地或者等价的战利品,这是除了伤残之外的额外抚恤。
每天伤亡数千人,如此惨烈的战斗并未让双方退缩,反而不断的增兵。
沙俄,似乎看起来摇摇欲坠。
沙俄除东线和华夏接壤的新西伯利亚和中亚之外,几乎所有防线都在被进攻。
文尼察防线和俄军战斗力相差不大的奥匈军队甚至已经多次在文尼察北部打开一个缺口,数万奥地利军队涌入文尼察开始切断后路。
战败、投降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和散播出去。
这些情绪自然是情报人员的功劳,不过沙俄已经完成了第四次全国动员。
拥兵千万,这是全世界拥有陆军数量最多的国家。
这也几乎是沙俄全国涵盖14岁到60岁九成的青壮和大量健壮村妇。
面对同盟国从南到北数个大规模战场,准备了一个冬天的沙俄从波罗的海东部到基辅地区再到比萨拉比亚,布置了将近九百万的兵力。
战线摇摇欲坠,伤亡每天都是数千上万,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华夏和同盟国不是一条心,加大了对沙俄的物资贸易数量。
沙俄绝对不能战败,绝对不能投降,这不仅是沙俄高层的想法,更是英法高层对于当前战略的迫切需求。
数月以来,英法都在不断的拉拢丹麦,允诺的利益和昔日的仇恨,依旧没有动摇丹麦保持中立的决心。
而石勒苏益格也因为独特的地形,狭窄的战场和数条河流让德军的防御可以说是高枕无忧。
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担心战场波及平民和影响经济,依旧铁着心中立。
实在是同盟国的春季攻势太过骇人,同盟国动用军队四百六十万,沙俄布置九百余万防御。
如此庞大规模的战争,几乎是他们国家总人口的数量。
好在德国的战略布置已经让他们分析出德国不会进攻他们,反而需要依靠他们减少边境的布防压力。
英法面对同盟国西线几乎无从下口,两个多月生产的近千辆坦克也抵达阿尔萨斯-洛林战线。
这条最为关键的战线,英法集结了整整三百万的陆军和仅有七十万的德军激战。
依托坦克坚固的防御,建立可移动的掩体和机枪、坦克火炮,英法军队步步为营一点点的消耗着德军西线的兵力。
两大阵营此时就像两个赌徒,大多数筹码都投在了这盘赌局上。
短时间看,同盟国似乎在战略上更具优势。
沙俄摇摇欲坠,华夏北方战区和西北战区却下发了新的军事任务:“垦荒!”
军垦,动员军队进行粮食种植。
这是华夏给沙俄释放的信号,也是拿出的诚意,除了大量运输物资贩卖给沙俄之外,进行军垦更是让沙俄可以从东线抽调大量兵力前往西面。
不是调虎离山,而是华夏高层担心沙俄顶不住同盟国的大举进攻。
截至4月中旬,激战一个月的春季攻势似乎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德奥将南部战线推进到了基辅和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平原全部丢失。
北部战线的普斯科夫发生了一场将近三百万人的大规模会战。
德军以八十五万的兵力击溃了在普雷斯科防御的俄军,然后北上纳尔瓦,彻底将一百三十万俄军包围在爱沙尼亚。
不过爱沙尼亚的俄军依旧还在抵抗,因为他们还可以从波罗的海获得补给。
唯独中部战线作为莫斯科的防御主要方向,德军的攻势仅仅推进了三四公里。
德国西线战场,双方依旧围绕南锡、梅茨到吕贝福的堑壕进行宛如泥潭的交战。
一直按兵不动的意呆利终于出兵,然而还未执行的***登陆计划却早已被英法探知。
登陆的运兵船和护航的战舰一出门就被依旧掌握地中海霸主地位的英法舰队击沉小半。
而奥斯曼此时见到自己的百年宿敌沙俄被围攻,想要在克里米亚进行登陆开辟新的战线。
可惜华夏却以德奥才是战场上的主力,将大量的物资倾斜到德奥身上,没有物资的奥斯曼也只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