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每年有那么多金属半成品销往德国,原因就是材料的利用效率。
德国在华夏进口只是半成品的金属锭、板、棍等产品之后进入工厂机床加工,然后仅能利用四分之一,其他的废料就会被转售给德国的钢铁冶炼行业重新熔铸。
但这个熔铸的成本比从华夏重新进口一批原料还要高出一些,所以华夏才有着源源不断的订单。
之所以熔铸成本高,原因还是在华夏。
如果按照以往的原料采购方式就是购买成品,废料委托或者出售给公重铸再重新购买来用于加工。
但华夏低廉的用工成本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直接将这个价格降低到比废料金属重铸使用还低,毕竟重铸金属制品在刨除人工、加工的成本后,生产的成本并不比冶炼低。在德国进口华夏金属半成品的公司,除非是少量价格昂贵的特种钢铁,大都会选择用了再买。
如果德国采用金属冲压工艺,那么华夏的金属出口数量就会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好在德国使用金属冲压工艺是在二战,mp40冲锋枪就是金属冲压工艺用于枪械制造的首秀。
走进唐山的枪械制造,金属冲压技术研发小组的人都拘谨的立正站好,只有打头的组长强撑着拘谨的说道:“臣等见过陛下。”
“不必多礼,带朕到车间看看。”
韦珣扶着腰间的佩剑,一身笔直的军装让他看起来精神极为抖擞。
知道韦珣脾气的谢益立即对小组长用眼神示意他们跟上。
走进车间,韦珣问道浓浓的机油味道,宽阔的厂房里长长的数排机床正在不断的执行着冲压任务。
以往韦珣见到的冲压车间都是乱七八糟的电线线路,现在却好了很多。
走近第一个生产线,发现这里是在生产轻机枪的配件,不够看着不远处堆积的货箱,显然是今天才启动的。
这也不奇怪,本来就是研发阶段,没有实际用于工业。
而几辆叉车正在工人的操作下将制作好的配件送往下一个车间。
“陛下,这里原本是北方工业的唐山枪械制造分部车间,联勤总署下令我们设计冲压机床之后,就派我们来这里观看之前设计的冲压机床,着实让我们受益良多。”
“等到我们设计出军工厂需求的机床之后,就干脆利用这里的场地组建生产线,如此不用从办公室到车间奔走而浪费时间。”
韦珣闻言将目光看向旁边不怎么适应视察气氛的科研人员,对出声的人问道:“你们平时吃住在哪里呢?”
“我们就住在车间,有时候住半个月,有时候住个两三天。”
韦珣闻言点头,心中敬佩这些比自己年岁小的工程师。
比起外国经验丰富的博士科学家,华夏这些年轻气盛思想天马行空的工程师在不断的失败之后,成长起来也丝毫不差。
而他们的科研态度是韦珣佩服的原因,真正的科研就该在车间,有想法就立即实行,而不是领导坐在办公室泡茶看报,办事的人天天待在办公室,有点头绪就车间办公室两头跑,到点了就按时下班。
那不是在搞科研,那只是在工作。
“陛下!黔省黔省急电!”
何应钦一头汗水,再无之前的温文尔雅的儒将风度,即便是北方的腊月寒冬,也能看到他说的事情有多重要。
其他跟着的人都纷纷将目光看向何应钦,路上的人纷纷让路。
韦珣快步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电报。
“回燕京!”
见到电报内容之后,韦珣当即吩咐众人。
这是他视察唐山的车间的第二天,本来还打算看看其他厂区的,但电报的内容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事情。
电报是他父亲发来的,原因是他的祖父撑不住了。
十年来,韦珣的父亲叔伯和祖父一辈,关系亲近的都觉得在燕京呆不惯,陆续的回了老家。
其实也不怪他们呆不惯,他们虽为皇室可却又没有什么爵位,皇室的资产他们想要插手管理又因为工业商业的专业知识不够,只能干看着,哪能不自在?
而燕京的各种士绅商贾三天两头的上门拜访,总是想要从他们手中捞点好处或者希望通过这层关系青云直上。
然而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也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必盗,更加上韦珣不喜这些只会阿谀奉承,做生意全靠关系后台的家伙。
几次他们在韦珣面前说这个人不错,那个人有能力,希望韦珣给帮忙安排个差事。
韦珣直接就问道:“朕连族中亲属都不安排,全靠他们自己能力争取,这些人难道比我们的关系还亲近吗?”
“国家选贤任能,都是有着考核法度的,虽是可能有不世之才匿于野,但绝不是这些人。”
说完之后,韦珣直接派了卫队挨家挨户的将各个叔伯的房屋院落安排了哨兵,但凡有人想要讨好他们,都是记录名字。
等收网的时候,捞了一百多人,其中却是有几个只是单纯想要阿谀奉承的,但更多的人虽是没有作奸犯科也偷税漏税会赂干部。
这些叔伯见此情况,自然明白了韦珣的目的。
权力职位没有,爵位也没有,每个月拿点皇室的分红提前进入养老生活固然好,但他们总觉得不自在,就跟软禁了一样。
最后这些叔伯都觉得在燕京待着啥也做不成,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从军从政,就商议一下回老家去。毕竟他们在燕京有着纷纷扰扰,一个惹得韦珣不高兴,子侄在军政之中说不定会让韦珣针对了。
一大家子回去了大半,正好韦珣的祖父身体不适,也就韦珣的父母回到老家照顾。
他们的居心也不能说不良,无非就是希望在祖父面前尽孝,然后从韦珣这边捞点好处。
韦珣和亲族的隔阂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族中有人被蛊惑,想要取而代之,甚至还想要怂恿时任东北总司令的韦文禹在东北自己单干争一争天下。
当时的韦文禹手握复兴军七成的部队,要不是韦文禹知道韦珣的影响力和威望,知道能成事可不是他们的能力,完全靠着韦珣来掌握大局。
识大体的韦文禹对这个消息转手就送到了韦珣手中。
打那时候,韦珣就对亲族不怎么感冒了。
尤其是在建国的时候,依照惯例肯定是封爵赐爵的,然而韦珣别说封什么公封什么爵,就连最低的爵位都没有,对他们想要参加军政也是严加考核。
韦氏取得天下,最后他们也就生活优渥了一些,身份尊贵了一些,实质性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即便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想着能获得爵位荫庇子孙。
隔阂越来越大,韦珣又一直忙于国事,和老家的联系也就淡了,就连回老家看望父母,也是陈秋怡或者几个贵妇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