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8年见到华夏大量向德国、奥匈出售各种半成品,尤其是出售合金钢铁、橡胶甚至和德皇一起开发委瑞内拉石油,这无疑是极大的补充了德国工业资源不足的短板,从1908年开始德国工业产品降价挤压英法在市场上的产品就是明证。
当时英国和法国都敏锐的觉察到德国和华夏的贸易合作对于双方的便利,德国有钱、有技术,华夏有市场、有原料,无疑是极好的互惠。
按照英国人的预计,德国的工业产品价格降低最少百分之十,那么英国和法国的市场就会最少降低百分之十五以上,英国的商业、工业、企业税收也会降低不少。
同时华夏的年度税收将会在三年内增加百分之四十,德国的年度税收将会增加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
尤其是华夏,目前的重工业都是国家计划经济,工厂生产的产品外售之后,除去各种成本之后剩下的近半利润会交给国库,余下的用于发展。
华夏每卖一百华元的工业半成品给同盟国,除去成本之后,华夏国家税收就会增长三十华元到四十华元,部分产品会更多。
在1908年六月,英法两国主动找上华夏表示了结盟的意向。
按照英国和法国开出的价码,首先是英国和法国保证每年会从华夏进口不低于八亿华元的工业半成品,国内的生丝市场华夏和日本五五分,茶叶市场英国人其中法国和沙俄归华夏,并且保证帮助华夏弥合与白头鹰的紧张关系,让白头鹰放弃“排华法案”并做出赔偿。
除了这些外交和商业利益,英国人还表示愿意将加里曼丹岛、巴布(巴布新几内亚)岛的英属殖民地出售给华夏,在华夏除香港之外的租界全部归还。
法国也表示愿意将河内平原出售给华夏,同时归还湛江和其他在华夏的租界,并且向华夏提供五十亿法郎的贷款。
这还只是华夏加入之前给出的价码,在对抗同盟国的战争胜利之后,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如俾斯麦群岛、德属几内亚都作为战利品归属华夏,前提是华夏在未来的战争中保证派遣百万以上的陆军到欧洲参战。
这个条件递交到韦珣面前的时候他也只是嗤笑一声,让徐锡麟带着外交部和英法表示华夏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军事同盟的想法。
这个拒绝也是1909年英法支持日俄对华夏发起战争的原因之一。
在他们看来,开出那么大的价码华夏依旧没有诚意,连谈的意思都没有,不仅是面子上难看,更是感受到华夏的威胁。
可在韦珣看来,这点好处比起东南亚、比起澳洲、比起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简直是不值一看。
贸易合作随时都可以找借口终止,也就归还租界和出让几个小不点一样的地盘有点诚意,至于法国给的贷款啥的,那也是要还的。
还有弥合与白头鹰的关系?现在的白头鹰一面加大排华法案的规模希望华夏妥协,一面又眼馋着华夏庞大的贸易市场,现在只缺一个台阶给老美让他承认“排华法案”的错误并赔偿,英法给的台阶可是最好的台阶。
到时候白头鹰赔个几百万美元或者一两千万美元,然后大量的产品进入华夏一年就可以赚几千万美元,傻子才会同意。
韦珣对于现状很满意,因为白头鹰、日本、沙俄三国被逼出华夏市场,从中空出的市场也被华夏崛起的民营轻工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占领。
即便华夏民营轻工业无法填补的市场,也被作为盟友的同盟国三家占据近半。英法的工业产品在华夏的销路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华夏宣传的国家关系和爱国情怀,拿香港、湛江等英法在华夏的租界做文章。
按照英法的预计,华夏的陆军虽然多,但还要防御沿海、南洋以及西南地区,即便动员了两百万以上的陆军,也只能投入一半左右。
而日本动员九十万人的陆军部队作为牵制,沙俄动员一百六十万人,完全可以在北方战场压着复兴军打,加上西北联军的二十多万人,总兵力二百七十万人,足足多了一倍的兵力,即便会输也不会太被动。
不过华夏军队的实力再一次出乎他们的预料,不仅开战不到两个月就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还切断了釜山和汉城的铁路补给线,搞得现在义州地区和汉城地区的日军补给只能完全靠英美的商船运输。
如果说日本的陆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虽然有点劣势,实际战局却可圈可点的话,沙俄的陆军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只能用稀碎来形容。
十一个师十六万人(对外十六万,实际十三万,吃空饷!)面对复兴军集结的十三个师,却被打得满地找牙,还被成建制的消灭。
虽然英法都知道沙俄内部腐朽得厉害,军官阶层虐待士卒都不是什么大事,抱着团一心捞钱更是各个列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吃空饷这个原本他们以为只会发生在奥斯曼和满清身上的事情居然沙俄也存在甚至更严重。
这些情况让本就训练不足的沙俄部队空有庞大的数量战斗力却战力低下。
开战四个月就全歼俄军十一个师,日军四个师团,华夏在这次战斗中使用的战术也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开战之前,各国都在设想华夏如何击破沙俄军队在瀚海周边的稳固防线。至于日本,本就被欧美国家小看了,因为朝鲜半岛四面环海根本无法进行全民布防,总会有地方被突破。
堑壕和阵地以及完备的防御工事被华夏皇帝在实战中运用并推成出新,使得各国都倾向于堑壕防御以减少伤亡。如何击破敌人阵线也是他们一直研究的重心。
华夏组建重炮部队他们是知道的,但山地师这个只能从名字上确定是山地作战的部队他们却不甚了解,一度以为是华夏为了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山区中进行作战而训练的部队。
直到两个山地师共计三万人翻阅高山杀入东卡,这才让各国明白这种山地部队的用处。
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山地师出其不意的突击敌人后路,而是这个时代的热武器战争最为关键的是后勤补给。
在他们看来,即便华夏派遣一两个山地师也不过是对敌人的补给线进行骚扰,否则正面作战的话因为补给问题很容易因为孤军深入和弹尽粮绝而被全歼。
但飞艇进行空中补给运输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拥有充足的补给加上利用地形修建防御工事,一个师可以轻易的牵制敌人三个师甚至更多的兵力。
华夏的东卡攻势使用的战术被曝光之后,各国都纷纷效仿,山地部队、大型空中运输飞艇都掀起热潮,同时研制防空高射炮击毁敌人飞艇的计划也摆在欧美各国的计划之中。甚至于在华夏宣布空中运输的飞艇支持外售之后不少国家都找上门希望购买。
这个时代的飞艇技术最好的无疑是列强,各国都有能力建造飞艇,然而都是民间爱好者自己做的中型或者小型飞艇,无法进行成吨的物资运输工作。
华夏宣布他们的飞艇数据之后就连德国、奥匈、意呆利都购买了一艘回去研究,法国英国也提出购买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