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信上的内容都说得很委婉,但前前后后多出都露出对盟友在战争中的贡献和支持感到担忧,大有如果这一次战争中如果失败就可能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退出同盟国的意思。
大国交往一切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德国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和华夏交好,现在两国不论是在教育、军事、贸易还是部分外交上都是互相帮助,究其原因是利益。
华夏这个庞大而富裕的市场对于德国的资本家和贵族(贵族旗下也有产业)们诱惑极大,和华夏交好之后获得这个庞大的市场让德国人的经济更加快速的腾飞。
所以从一开始韦珣有统一华夏的势头的时候德国就开始谋划拉拢了,派遣某个韦珣的同窗同学来联系他就是第一步。
之后华夏统一,德国又支持华夏反对白头鹰的“排华法案”,虽然明面上是批判白头鹰这样做是种族歧视,批判白头鹰的不自由。
然而实际上德国在见到华夏对白头鹰大部分工业产品征收高税,又禁止了和沙俄、日本的进口贸易,从中他们嗅到了利益的慰道。
谁要是觉得德国人和法国人一样“圣母”和“热心”,那就大错特错。每年德国的轻重工业最少要从华夏赚取四五千万英镑的利益。
之后援助华夏对于金属矿产的冶炼和提供各种合金制造技术,原因就是眼馋华夏储量丰富的钨、镍、铬、锰等矿产资源。所以哪怕是华夏之前以各种理由拒绝贸易和争取工业援助,德国为了紧缺的矿产也咬牙帮助华夏建设工业。
目的就是获得大量廉价的矿产资源,虽然最后他们获得的是冶炼好了的半成品,但从长期来看,对于德国和华夏都是双赢的选择。
仅仅是卖一些设备和技术,再选派一点工程师就可以降低购买的成本和丰富的货源。
假如一吨可以生产火炮炮管的合金钢铁的市场价格是100华元,那么德国购买的的价格按照协议在五年内的非战时只需要付出70华元,即便是在战时,德国购买也只需要给出市场价格八成即可。
当然这个协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只有十年,这就意味着在1918年之后会恢复正常的价格。
而华夏售价一百华元的合金钢材在德国的生产成本可能是55华元,购买价格可能是95华元。算下来从华夏订购半成品到德国进行加工的成本会更低。
(不知道一战时的物价数据,只是举例)
至于德国外售军舰给华夏,海军主力前前后后十几艘战列舰除了订购于德国造船厂,不少都是直接购买德国现役的战舰。
其中原因除了可以赚取金钱之外,又岂会没有政治考量?
即便华夏不加入同盟国,德国也会卖战舰给华夏的。因为华夏和英国人的关系以及和英国盟友——日本的关系并不好,和沙俄的关系更是宿敌一样。
支持敌人的敌人,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华夏海军实力的增强就意味着华夏可以威胁到英法在东方殖民地的安全,势必会分派海军和陆军驻防保证安全。这一次战舰交易也是同理。
说到底,大国交往嘴上说的是两国关系好两国应该相互帮助,实际上这些也就骗骗普通人,真正的还得是利益。
这些利益可能是战略利益也可能是经济利益、外交利益、领土利益,都只是外交过程中的一种各取所需交易。
就像华夏在朝鲜北部明里暗里支持反抗日本的游击队武装,游击队有钱的时候卖枪支弹药,没钱的时候就援助他们丨炸丨弹或者赊欠他们。为的就是不给日本人安生日子。
毕竟朝鲜在日本人手里一天,东北战区就会因为国防问题必须保持大量的兵力布置防御。
华夏和德国的密切往来已经给留德的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一种错觉,那就是和德国几近兄弟只友邦,德国对华夏的帮助太大了。
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这是亲德思潮的体现。
如果德国和华夏一样是邻国,那么韦珣绝对会对这个思潮视为猛虎别对其进行打击,就像另一个时空很多民国人物留学日本,导致大量亲日派的诞生最后在战争中出现伪军和伪政权一样。
但两国并不是邻国,现在华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德国的支持,科研技术、教育、工业等等都是需要德国支持。
可又不能将国家的外交秘密公之于众,那样会得罪德国人。
总不能和普通民众说:“我们和德国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关系,德国人有技术有工业,我们华夏有矿产有市场,两国的外交虽然密切,但只是我们工业实力不足的权宜之计。”
不过在韦珣看来,比起一些人和一些事,低价出售工业半成品和让出部分市场给德国换取工业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是值得的。
总不能学习另一个时空的华夏在一战二战中一边大量出口铁砂和其他金属原矿,最后又要进口炮钢之类的成品金属吧?
在短期看来,华夏让出市场和低价出售是亏本生意,不利于民间资本和华夏民间工业的发展,但长期看来,华夏从这一过程中完成基本的工业化。
如果不那么做,到时候英国、法国、白头鹰、日本、沙俄、奥匈、意呆利等工业国家的产品依旧会充斥华夏。
甚至就连生产门槛极低的工业纺织业,也会被各种洋布充斥其中。反正总是要让出一些利益的,韦珣并不觉得这样是亏了。
至于投靠同盟国,那更是韦珣下的一盘大棋,投靠德国除了想要获得德国支持搞工业化,何尝不是他垂涎东南亚、南亚以及澳洲?
东线的战事暂时陷入胶着,而在西北战区,双方却打得热火朝天。
西北战区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艾比湖南部。之前复兴军为了进攻乌鲁木齐,南北分兵将占据乌鲁木齐周边富庶地带的西北联军给逼退,随后西北联军一路西撤到达艾比湖。
经过两个月的增兵复兴军在西北战区的兵力达到了三个军及一个骑兵师,而回部、八旗以及蒙部支西北势力组成的联军集结了将近四十万的军队,并且依靠伊犁河谷北部的科古琴山区要到构筑了密密麻麻的攻势完全阻挡了复兴军南下。
原本他们是没有那么多的武器阻止整整六十万联军的,然而英国人通过伊朗那边人挑马驮和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为联军运输了将近十五万支步枪,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半个月三万支的数字增加。
对于协约国来说,保住满清这个曾经的华夏统治者甚至帮助其复国,其中可以获取的利益是极大的。
满清的八旗军队和西北蒙部、回部三股势力在七年多的厮杀之中战斗力已经显著提升,即便是武器落后没有经过先进的战斗序列,但如果这群人拉到甲午时候的朝鲜战场,恐怕能和日军打个五五开不是问题。
在英国和沙俄的威逼利诱以及复兴军坚决剿灭反抗势力的步步紧逼下,西北三股势力组成了联盟关系。
并且以光绪为主的帝党针对八旗制度做出改进,提出以满、蒙、汉三族八旗联合,以近年来组建的八旗新军中的“勇士”组建新八旗,然后为了将势力极大的回部拉拢,对回部首领或是封公或是封王,将回部作为等同于蒙古八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