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己方目的达到,三个师团的日军果断发起反冲锋!
复兴军一个师对战两个办师团四万五千余人,自然是力有不逮,尤其是跃出战壕之后没有掩体,根本没有办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复兴军仓惶后撤,日军两个半师团紧追不舍。
依托战壕抵抗了两小时后,手足无措的复兴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蒋光鼐仅带了三个团逃亡牙山。
打破了复兴军在新昌的阵地之后,日军趁胜追击,全然不顾五公里外处于河对岸的第十八军龙云部。
原来是日军已经渡河的半个师团在迅速渡河回到对岸之后,立即烧毁了架设的浮桥,复兴军想要过河,除了架设浮桥之外只能从河对岸一直走到牙山附件才有桥梁渡河。
日军来不及清缴复兴军遗落的武器弹药还有火炮,只是派小股部队炸毁火炮,近百门大小口径火炮在炮弹的聚集下被炸毁。哪怕是远在五公里外的龙云部都能听到巨大的声响。
而在牙山城南的丘陵中隐蔽行踪的第二十师也是心疼不已,见到一众参谋都心疼不已的表情,谢汝冀笑道:“舍尔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百八十门炮而已,要是能全歼这股日军,我们北上汉城指日可待。”
虽然知道这个安慰没有太大的作用,但作为军长的谢汝冀知道比起人员伤亡,只是武器弹药的损失,这个代价可以接受。
为了歼灭三个师团的日军,复兴军不仅派遣论山休整的的第十三军向大田进攻,防止出现意外日军逃入燕岐,何海清部、龙云部更是从北面步步紧逼。
在保宁一带依靠重炮部队压着一个师团的日军狠揍的第十六军爷终于大致解决了敌人主力,目前已经调派两个师的部队轻装简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日军逃入车岭山脉。
一直以来复兴军的战术都是堑壕战,堑壕战,还是堑壕战,这给日军、沙俄乃至其他列强都认为复兴军极为擅长防守,对于进攻的战斗力并不高。
即便是曾经在瀚海防线进攻了沙俄的部队并取得胜利,那也是因为沙俄的部队补给短缺,训练极差;即便在丹东防线围歼日军主力部队,也是使用土工掘进以及舰炮支援。
这也是日军为何先假装渡河,迫使复兴军分兵的原因。先引诱复兴军分兵,然后新昌的复兴军为了迟滞日军的渡河行动必定要从阵地中走出,然后日军以兵力优势反冲锋,在复兴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击破复兴军的防线,冲出包围网。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复兴军又何尝不是想要将日军引诱出来。
复兴军之所以愿意打堑壕战而不是进攻,主要原因就是进攻的伤亡太大,在没有坦克、飞机等有力武器的情况下,复兴军除非必要,否则不会向敌人阵地发起人海冲锋。
比起堑壕战,复兴军其实更擅长运动作战,平日里训练最多的就是强行军和破袭训练。
当日军三个师团高喊板载在牙山城西追杀复兴军溃兵,大股部队接近牙山城的时候,第二十军果断出击。
从牙山城南的丘陵地带如夜间的鬼魅一般杀出,比起日军的黄色军服,复兴军的迷彩军服更具有迷惑性,让他们根本没法估算从丘陵、树林中冲出的复兴军到底有多少。
日军主力原本打算先行进入牙山,穿过城市向东南方向的清州进发,面对急促高亢的复兴军冲锋号,作为战场老将的三个师团长立即明白他们被敌人将计就计了。
原本撒出去追击复兴军溃兵的部队显然是顾不上了,保住主力,唯一的办法是强行突围。
双方没有根本没有来得及布置炮兵阵地,在迅速抵近步枪射程之后,一簇簇枪口喷射的火宛如点点星光将整个牙山西面的平原点缀得格外炫丽。
喊杀声伴着一阵又一阵的冲锋号,高呼板载手握刺刀的日军也迎着复兴军冲锋。
并不是谢汝冀没有才能想不出更好的破敌方式,而是这一次他们作为追击方,必须死死的缠住敌人主力,给龙云部、景振卿部的援兵提供围攻的时间。
一开战就是短兵相接,日军的步枪极长,比复兴军的98k步枪整整多出了二十公分。并且日军在多次和复兴军交战之后吃了白刃战的亏,在白刃战上也是下了苦功夫。
面对复兴军的三人拼刺小组,日军也是以三人为小队,进行白刃战。
这时候十几支突击小队在原本焦灼的战况中杀出,这是各团级、师级的长官的警卫部队,都装备的是小口径的毛瑟20发手枪。
这种手枪近战威力强,弹夹装弹,穿透力不大,在十米内甚至打不穿人体。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担心护卫长官射杀刺客的时候误伤平民或者友军。
别看打不穿人体,但是在十米内只要要害中弹,敌人一样会死,打中手脚也会丧失战斗力。
十几支突击队利用手中的手枪,如狂风过境,迅速将前线纠缠的少部分日军打死打伤。后续更多的复兴军呐喊着跟在后面冲锋。
战斗虽然没有一面倒,但是在局势上依旧是复兴军占据上风。不论是战略态势还是士兵的作战技能以及白刃战最为关键的体力,都是复兴军占据上风。
之所以是这样,根本原因是近年来华夏的农业赋税减少之后适龄入伍青年的体能和身高都有较好的提升,加入部队之后原本不错的底子受到体能训练之后更加强壮。
虽然不能如欧洲人那般高出大半个脑袋,但四五功夫的身高优势还是有的,北方战区和东北战区的士兵普遍身高比日军高出十公分左右。
可别小看这十公分,不仅代表体能优势,还代表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比起华夏国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日军也就从明治维新打了甲午战争获得战争赔款和红利。可甲午战争的红利主要的收益者是军队和财阀,日本平民没有获得多少利益,甚至比之前的生活还不如。
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成为日本政f收割民间财富的主要手段。也就甲午战争结束的四五年有所缓解。
等到了1901年之后,面对华夏的崛起,日本为了完成统治亚洲的目的,不得不参与于华夏的军备竞赛,哪怕是海军造舰方面有英美法三国提供的低息贷款,在出口的拳头产品生丝、工艺品、女子、劳动力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优惠,依旧财政紧缺。
财政短缺的情况下日本想要继续扩建陆军,必然将获取财源的方向再次只想粮食价格。
比起吃饭都吃不饱的日本平民,华夏最少从1907年之后就完成了粮食自足,在1907年华夏的年度粮食人均比日本高出百分之四十。
要知道华夏的民众在1906年获得南洋之前,人均的粮食都不够所有国民吃饱饭。最贫苦的无产无业者只能一天一餐饱饭加上一顿稀粥,即便是佃户也只能做到在农忙季节每天两餐。
日本平民的情况只能说更惨,本就不足的耕地还有一些被用于生产生丝,要不是白头鹰和英国那边为了帮助稳定日本国内局势,日本开口哭穷的时候经常低价援助一些粮食,那更惨。
发现只要国内局势不稳,向白头鹰或者英国人开口就能得到低价粮食之后,日本人最为担心的情况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