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怼了一句话的蒋光鼐也摇头苦笑,暗道自己是不是太在乎这些事情了?
其实也不怪他。自从华夏中原一统,军中和民政部门中的山头就一个个冒了出来。粤系和桂系可以说是最大的两个山头,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大量的军官在军中担任中层和高层。
除了地域之分,现在还有肄业学校和各期学生的抱团行为。
尤其是原本台岛组建的陆军大学拆分之后,更是严重。
台岛陆军大学在建国之后被拆分为西南(贵阳)、广州、东南(南京)、西北(西安)、东北(哈尔滨)、华中(武汉)、燕京七个校区,正式命名为华夏军事学院,之后又在南洋的望加锡增设了南洋校区。
八个军事学院校区基本都是按照华夏的几大核心地区组建,从各地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中考核选拔有军事天赋的学子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到校区报名自考。
在各校区进行三年的军事教育之后,会进行笔试考核,之后全体学生会到地方部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考核,选择成绩最优异一批到燕京校区进行最后的学习。
在燕京常驻的授课教员大都是各军的资深参谋选调,或者从总参谋部选派。
燕京学习一年之后,基本都会下派到部队任职团长或者师级参谋,最优异的一批则会在总参谋部进行实习。
这也就造成了建国之后的军官们按照几种情况抱团。首先是自诩天子门生的侍从室成员,不仅有被韦珣亲自教导的资历,在建国之后解散侍从室也让这群人成为华夏陆军体系中公认最拔尖一批人。
其次就是到燕京开小灶教育的一批优等生,都是每期军官中的佼佼者,到部队任职的职位也比他们高不少,自然对校区肄业的人不怎么感冒。
再次就是军事学院按期按地域抱团的团体了,就比如西南校区就有川系、滇系、黔系。
最后就是野路子出身,因为各种原因进入部队,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和军功获得提升的。
虽然现在各军军长都是之前台岛的陆军大学肄业,没有现在的各个团体,但是为了获得中层军官在战斗中的积极配合,少不得要受到影响。
蒋光鼐就有些受到团体山头的影响,作为粤省出生的高层将领。平时因为军事主官的特殊关系虽然不和其他粤籍将领多作交谈,但也知道粤系、滇系的中层军官各自抱团还好,一旦遇到其他籍贯多一些的部队,那都是被隐隐排挤的。
他之前在会议上就有这个担忧,担忧军长一级的高层指挥官受到派系影响。他认为军人就应该以国家和国防作为使命,可以相互竞争,现在的陆军团级军官之间竞争关系有走向变质的趋势。
军中派系林立的情况韦珣也知晓,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他能做到的只是持公正的态度来引导,把派系争夺引导成良性的竞争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治团体,都无法避免出现小团体、派系,这是人性决定的,制度只能改良他们之间的竞争引导其良性竞争。
不过这些在目前的华夏都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解决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迫使日本谈和才是复兴军最重要的任务。
五月21日,复兴军第八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军由全罗北道的论山北进公州,日军在公州、燕岐、清州没有多少兵力把手,轻易被复兴军占据。
之后三个军从清州西北方向抵达牙山。按照计划中由第八军何海清部北上牵制汉城、仁川方向的日军,第十八军和第二十军在牙山西面沿河布置防御阵地。
此时的时间已经是五月27日,保宁的日军在复兴军占领公州的时候就已经知晓复兴军的意图。
担心后路被切断的四个师团却不敢轻易撤退,因为在保宁南部,复兴军第十六军加上另外三个军留下的重炮团共计一万七千人把他们牢牢牵制在保宁。
在五月23日,日军留下一个师团的部队作为掩护,另外三个师团火速向北撤退。
如果按照正常的近代陆军战略,优先控制的自然是公州东南方向的大德(大田)。因为大德是汉城到釜山的铁路的重要站点,从大德可以直取釜山,完全切断日军通过铁路撤退的道路并且完全占领朝鲜的庆尚南北两道。
整个朝鲜半岛只有一条铁路,是日军在1900年开始修建,原本的计划是作为进攻华夏东北的陆地的通道,运输物资和兵员。
只是后来华夏崛起,这条铁路更多是用于防御朝鲜半岛。
在1909年,日本品尝到了制海权损失的苦果。复兴军可以从山东半岛获得国内提供的弹药和兵员,日军则被动的防御朝鲜。
而朝鲜东高西低,精华的平原地带都在黄海沿岸,山东半岛是极佳的登陆启航地。
日军既要面对鸭绿江对岸陈兵十万的吴禄贞,又要面对手握四个军的何海清,兵力上捉襟见肘。
并不是日军不重视朝鲜的防御,在宣战之前日军就组建了三个师团支援朝鲜半岛,开战后的半个月时朝鲜半岛的日军从十个师团增加到了十七个师团,算上两个朝鲜伪军部队师团。目前面对复习军的攻势,已经开始征召朝鲜半岛的侨民青壮,预计可以组建三个师团的兵力。
要不是华夏海军在宣战时就出兵对马海峡,日军甚至可以在朝鲜半岛囤兵三十个师团。
十七个师团是日军常备师团中的精锐,驻扎朝鲜的十个师团更是一直保持满编。这一次对华夏开战,日军的主要战斗目标就是防御和拖延华夏陆军的主力,为沙俄在北方的瀚海方向创造机会。
现在朝鲜半岛局势并没有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稳固,华夏海军将对马海峡牢牢掌握让他们只能坐视朝鲜占据的崩坏。
即便现在日本本土组建了十五个师团的满编陆军,后续还有二十个陆军师团在分批组建之中,但依旧没法对朝鲜半岛进行支援。
三个师团急匆匆的赶往牙山方向,在牙山的新昌和复兴军撞了个正着。复兴军因为没有电报,对于日军撤退的消息并不知道。
倒是日军在牙山的守备大队将复兴军的情报通报给了礼山郡的日军,所以这一次日军是有备而来,只是没有想到复兴军的速度也不慢。
抢占牙山的任务完成,但沿河阻击日军的任务却直接宣告失败。
在两军前锋遭遇的时候,复兴军地十八军和第二十军也知晓了日军的大致兵力。
蒋光鼐和谢汝冀商议几句之后,决定依靠兵力优势对这股日军穷追猛打。虽然担心重炮在山区行动缓慢拖延行军速度,105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都留在保宁交给第十六军使用,但复兴军依旧携带着75毫米速射火炮。
日军在遭遇复兴军之前就了解到敌人的兵力,原本两个军的复兴军有六个师近三万八千人,除了清州作为守备力量的一个师,复兴军还有五个师的兵力,大约六万人。
而日军的兵力是三个师团,总计兵力五万两千人,并且轻重武器也都携带着。
双方在新昌遭遇之后试探几次,日军认为复兴军兵力优势不大,并且不是防御作战,应该果断出击将其击溃,否则被拖延之后,原本前往汉城方向的第八军会师,极有可能包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