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华夏有一句话,叫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韦珣走到墙壁上特意准备的欧亚地图说道:“而我们华夏,就是那支暗箭,在开始的时候不出手,但是只要我们华夏出手,只要半年就可以逼迫英国和沙俄退出战争。”
“如果三位能说服国内,从现在开始囤积物资,按照我的作战计划来执行,我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把握获得这次战争的胜利。”
石瑛和李燮等人都惊呆了,校长不会是校长,一场谈判硬生生被他弄成了总参谋部中经常出现的战略分析。并且一上来就要改变联盟的作战思路。
“陛下不愧是创建新式陆军理论的天才,我会禀告国内的。”克林德可不是军事白痴,他出生在德国波茨坦,接受的是正统的军事教育,自然知道韦珣的作战方案可行性更高,胜利的几率更大,付出的伤亡也最小。
尤其是对于德奥意这样人口不多的国家,如果在战争中伤亡过大,仅是抚恤和厌战就够他们头疼不已。
并且对于击败法国和沙俄他们有足够的信心,面对英国的庞大海军,德国十分忧心。在没有海军优势的情况下无法登录英国,想要逼迫英国人投降,韦珣的建议真的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英国人太需要印度殖民地和奥洲殖民地了。
逼迫英国退出战争之后,仅存的沙俄会被德奥和华夏三面夹击,如果再拉上沙俄的世仇奥斯曼,再支持沙俄西北的芬兰大公国摆脱附庸,沙俄如何能抵挡住五国进攻?
等到英国和沙俄退出战争,三国在欧洲打败一个法国基本没有任何的难度,非洲殖民地唾手可得。
亚瑟·讷色恩和萨尔瓦戈·拉吉也在心中思考,半晌之后觉得却是没有什么毛病可以挑,毕竟防守的优势太大了。
见到众人真的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之后,韦珣敲了敲桌面说道:“如果我们能拉拢奥斯曼帝国,支持芬兰大公国,那么这场战争我们没有输的可能。”
这场密谈,在韦珣的挥斥方遒之间结束。
按照之前商谈的条件,德国提供技术和帮忙华夏以成本价制造两艘三万五千吨级的超级战列舰,意呆利和奥匈帝国提供两千万英镑的无息贷款,虽然限定了这笔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德奥的工业设备和订购超级战列舰。
并且在1903年,韦珣将会以皇帝的身份到欧洲进行国事访问。
这次交流虽然明面上是华夏寻求国际承认的行动,实则会在同盟国高层秘密协商战争计划。
短暂的密探结束的一周后,同盟国内部的高层也快速的对韦珣提出的大致方案做出分析。此时同盟国内部没有完整的作战计划,韦珣的方案不仅可行性极高又能避免三国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一次韦珣想要两头吃的想法完美的落实,并且依靠着华夏的特殊地理位置,获得了大量的援助,还有韦珣最在意的参战时间,因为战略计划可以拖到开战的一年后。
凭着一年时间,华夏必然可以在军备售卖上大大的弥补国内的财政不足。
现在的华夏被几个大项目拖了大量的经济,这也是韦珣几年内不打算扩军的原因。
巨大的财政赤字全靠着华夏银行吸纳的储蓄来超发纸币,然后以各种赋税也只收纸币。一旦投入的几大项目不能在五年内回血,到时候华夏的发展必然会到一个瓶颈,没有个十年八年缓不过来。
自从华夏施行鼓励轻工业的政策,华夏南方各省都建立起各种轻工业。
尤其类似佛山的铁匠家庭作坊,江浙的织户这样靠手艺吃饭的,面对机械化生产的竞争,必将毫无会被社会淘汰。
这让复兴党面临极大的压力,这一情况随着各地开办的轻工业愈发的严重。在收到这一情况之后,韦珣根据后世的经验建议各地的干部组织同类行业的民众,以集资募股的形式开办工厂,或者引导这些人加入工厂之中做工。
眼看着第一批模范工厂建立,其中产出的利益公开之后,不少人都心动不已。
不过,各省的各类轻工业都是有规模规划的,复兴党的政策是以民生为主,以之前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优先。
其中最为表现突出的是佛山的。作为复兴军最早收复的地方之一,民众基础强,思想禁锢少。尤其是不远处就是琼州石禄的钢铁厂和肇庆即将开办的重工业区,为原本就发展进入阈值的佛山轻型工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作为佛山市市长的王永志,作为南洋归来的华侨,他极为了解国外的工业发展情况。自从上任佛山市市长,他就到珠三角各地了解市场需求。
最终决定以佛山原本就有基础的铁业为中心,向琼州皇家石禄工业集团引进生产刀具、铁锅、建材等钢铁制品的生产设备。
直到1902年四月,佛山市就向华夏银行贷款开办了三个工厂企业。一个是以生产民用钢铁制品的佛山致益,一个是生产钢铁建材的佛山源德建材,最后一个是为军工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佛山精益配件。
三个工厂办的有声有色,王永志又向广东的在建设中的几个军工厂联络,争取了了一些零配件的生产订单,生产不太重要的枪炮武器配件。
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佛山从事铁匠作坊的民众工作问题,还拉动了就业。
比起自己作坊生产生意全靠运气,进入工厂培训三个月之后上岗,每个月获得的薪资比起之前的自营作坊的收益只高不低,并且还极为稳定。
不仅是佛山,江浙一带也是一改以往的外贸被动局面。
原本主要靠家庭纺织的民众在复兴党地方干部的领导下,以县市为单位,成立纺织厂。
而江浙另一个主要行业生丝,也一改之前民众商贾各自为政的情况,由省里成立国营公司统一收购,然后卖往欧美。
要知道以往满清统治下的生丝行业,官吏时常勒索商户,面对购买生丝的欧美各国的各种压价不管不问。这一情况就导致了生丝贸易的定价落到了买方手中,加上日本生丝的产量逐年增加,华夏的生丝贸易基本就没怎么赚钱。
洋商在购买生丝的时候会压价,收购生丝的华夏商贾面对囤积的生丝必然会拆借资金,这就落入了另外一个陷阱——金融陷阱之中。
沆瀣一气的洋商早已勾结在一起,面对高额的利息,生丝要么等待好价格,要么就是赔钱止损低价出售。
有时候一年的生丝利润在支付了利息之后盈利甚微,面对不能盈利的情况,商贾就将心思放在了生丝生产的民户上。
民户在出售生丝的时候被商贾压价,生产投入的回报日渐降低。按照原来历史中,华夏的生丝贸易在1886年-1890年的时候达到4851.8吨,1906年到1910年只有790吨。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华夏成立了统一购销的渠道,甚至于成立远洋贸易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生丝贱卖的情况。
尤其是法国为了拉拢华夏,在生丝贸易上也给予了不少的便利。华夏的生丝在失去英美两国的市场之后,在1901年年末占据了法国生丝市场的66%。
建国之后,为了拉拢华夏,法国更是允诺在1902年会加大生丝的采购数量;意呆利也因为之前加入干涉联军,为了示好华夏也将购买生丝的主要渠道放在了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