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我说,你只需要跟那些工人同志们讲明你的需求、说清楚领袖师目前遇到的战况困境。他们必定会明白现在需要他们为祖国挺身而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种非强迫性的来前线任务只有做好了觉悟的人才会迈出这一步,他们既然都来了,那我相信他们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明白做出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
手拄着下巴的马拉申科依旧在望向车窗外,距离最终目的地已经行将不远,思索了好一会儿的马拉申科终于朝着伊乌什金缓缓开口。
“这些都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听着和平时的你不太一样。”
马拉申科不是开玩笑的语气而是认真的,伊乌什金的回答自然也是同样。
“平时归平时,但我也会有思考的时候。”
“基里尔走后我想了很多,有时候我甚至能从阿尔乔姆的背影中看到基里尔的轮廓。”
“他们俩虽然一个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音乐系高材生,另一个只是普通的敖德萨造船工人,但我总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有相似的共同点,足以让他们的背影、那种感觉重叠在一起。”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他们俩都为了那个远大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基里尔和阿尔乔姆都有一颗热忱的心,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在177号车组的装填手岗位上一直传承至今,这也是我们整个车组、这个小集体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也更加相信这种精神、这种传承,绝非是他们二人独有。我没在军工岗位上干过,但我从阿尔乔姆的身上能看到这种薪火相传的光辉,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手握着铁锤和扳手、不拿枪的红军战士,战斗在看不见硝烟战火的生产线上助力我们赢得这场卫国战争。”
“所以你就做你该做的,我有这个信心,你也得有,相信我们的同志难道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吗?你说呢?”
不知何时摇下了车窗的马拉申科正吹着窗外夜色下的冷风,紧随其后的开口话语亦如风声一般传入了伊乌什金的耳朵,久久铭记在心中、直到若干年后的未来也始终不曾忘却。
“当然,我们不但在今天会信任我们的同志,不论将来的何时也都始终如一。”
“对,火控系统是简化版本的,先期批次时间紧、需要尽快赶制出来,所以只有最基础但足够可靠的光学观瞄,功能不多但能满足基本需求。更新更好的配套观瞄还在设计中,等到下一批次的时候可能就会装车实用化,目前只能先练练手的凑合一下。”
“威力上的问题不用担心,这是红军目前所有的地面装备中威力最强大者,是的,就是字面意思上的最强。16发310毫米安德柳莎火箭弹能够毁灭任何视野范围内的法希斯,不管是人还是坦克甚至是坚固的地堡与大楼,你动动手指就能让那些德国法希斯灰飞烟灭。”
“我还有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只能维持很短的战斗时间,打光弹药就得立刻后撤?这东西只能让辅助车辆上来从外面装填吗?好像还不够持久的样子。”
尽管暂时还没有战斗任务分配指派下来,但新成立的师属火箭突击坦克营,已经在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车操作同步走并行的装备掌握课程。
指挥员和战士们正与那些和装备一起随车抵达,装备卸了、火车走了、人却留了下来的工人与技术员们,一起探讨装备相关、加紧学习。
有了这些工人与技术员同志们的协助,再加上出厂前加班加点编写出来的装备手册这种教材,认认真真当起了乖学生的领袖师老坦克兵们,倒也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指点下学习掌握地飞快,对于这种全新构型、此前还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重甲突击坦克,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忙于战斗相关事宜的马拉申科,在新部队编成组建这件事上没操多少心,从新营初立再到人员调度编排,基本都是政委同志一手操持的,马拉申科也只是看了新的部队编成报表之后,便大笔一挥在上面签了个字,这事就在领袖师的师机关办妥、准许通过了。
看到眼前这幅场景,还是第一次见到领袖师这支最新火热出炉部队的马拉申科倒是很满意。
你不说别的,光是这种老师带学生、加紧学习新装备技术和性能要领,力求尽快掌握装备、加紧形成实际战斗力的精神头,那就是正能量满满。任凭哪位下部队突击检查的领导来了,那都得颇为满意地点头,在炮火横飞的前线战场还能如此认真学习那可是真不容易。
“要不要我去给你问问营长是谁,然后再给你叫过来说话?”
伊乌什金主动请缨要替车长同志跑腿,但马拉申科却紧跟着摆手示意、暂时先不用。
“先等等,我想自己走走看看,这么大冷天的深更半夜还一群人露天学习装备掌握可不常见。”
马拉申科说这话,伊乌什金自当是跟着马拉申科的意思走,紧接着便打算跟上马拉申科的步伐往人堆跟前靠。
但也就是在这时,一道忽然从一旁营帐内闪现出来的身影却和马拉申科走了个碰对头,二人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停下了各自的脚步,最后还是等到马拉申科正欲开口之时却被对方抢先一步。
“您......您是马拉申科将军,师长同志对吗?”
懒得换衣服的老马同志还是白天那身破旧的坦克兵战斗服,本应该常穿的坦克兵少将常服反倒成了“出远门的情人”,八百年见不到上身一次。
被这身第一眼望去明显不搭调的衣服搞得有些狐疑,这位戴眼镜的同志也是扶了扶眼镜、再三确认过之后,才终于确定面前这张脸,就是自己此前经常在各类宣传资料乃至是画报上见到的那个男人——红军一线坦克兵部队的胜利象征、荣获两次苏联英雄嘉奖的祖国头号坦克英雄:马拉申科将军。
“是我,领袖师师长、坦克兵少将马拉申科,请问您是?”
面前这人第一眼望过去就有挺强的书生气息,但这张年过三十的脸上却又有除了书生气之外的老成深厚,八成是那种一直在不间断学习新东西、同时也能做到下沉一线去实际操作的人。
而这种人一般来说如果放在军工体系里,那就应该是个大佬,最起码也得是个实干型的一线小领导那种。整天和科京还有莫洛佐夫、卡拉什尼科夫等人打交道的马拉申科,对于这种既视感还是比较确信的。
“果然是您,将军同志,真是久仰大名。”
“我是技术培训班的班长科纳科夫,负责带队完成本次新装备的指导教学任务。我代表技术培训班全体同志,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您的大名在我们设计局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科京同志几次在全局会议上倡导全体同志向马拉申科将军学习,在后方生产线上也要发扬“领袖师”精神,用手中的笔纸和工具坚决同行将末路的法希斯作斗争,您就是让我们设计出来的装备物尽其用、象征着胜利的英雄。”
虽说是一堆漂亮话开口就堆了上来,但马拉申科却并不觉得这是什么有意而为之的阿谀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