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图京信任马拉申科,相信马拉申科有能力根据实际战场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作战计划,这远比方面军司令部那边隔空发号施令、遥控指挥详细部署来的要强。
而马拉申科这边也从未让瓦图京失望,在遵照大的作战方向、保质保量完成方面军司令部下发的作战命令的前提下,马拉申科总能因地制宜地打出一些超乎预料的漂亮仗战果,每逢战况上报就总能给瓦图京以惊喜,有时甚至会帮瓦图京打开一个更好的局面减轻战场压力。
上下级之间的良性配合默契度到了这份上实属难得,这也就是马拉申科为什么总说“咱哥们也就最能和瓦图京尿到一个壶里”的原因。单论这个心照不宣的默契程度和极高的战场自由度,就不是先前在某些人手底下打工的时候所能享受得到的。
同样的,既然是从当前所处的突出部出发、继续向敌纵深突击深入,那么马拉申科所在的当下方向上明天也会有更多后续部队投入进来。领袖师只负责作为尖刀出战、开辟进攻通路,后续跟进给包围圈填兵力这种活儿交给友军去干就好。
这也就意味着马拉申科始终都能把部队拧成一股绳、攥成一个拳头作战,而不至于被迫把部队分散拉长线进而降低突击威力。
瓦图京已经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马拉申科把舞台搭地尽可能更好,这么好的发挥空间放过去可不是说遇到就能遇到、实属难得。
至于抵达预定目标点、截断了敌人的退路等友军抵达完成合围之后,还用不用往回打去消灭41装甲军的主力,这倒是瓦图京并未明说提及的内容,当然也不是马拉申科当下就非得想出个具体结果所以然的事。
先把眼前的事情办好明显更加重要,饭总得一口一口来吃。
“部队虽然基本到齐了,算上新补充进来的技术装备和调度过来的一些补充部队,我们现在的兵力也在恢复完整的基础上还要更强一些了,毕竟有267步兵师的加入、情况好了许多。”
“但那些新装备,我是指tos-1和新到的那批is7,这两种都是很重要的重型突击装备,但我们目前却没有时间等到它们形成可靠的战斗力,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我想尽快能让这些装备实际发挥作用。”
即便是到了战略态势完全逆转的1944年,看似啥啥不缺的马拉申科和领袖师却仍然得面对那个从过去昔日时至今日,都一直是最麻烦也最难缠的对手:时间。
过去是战场上到处救火、损失巨大、部队补充等等问题的时间不够用,现在伴随着战略态势的逆转基本不存在以上问题了,但却又面临新的麻烦:新装备的磨合训练与形成战斗力所必须需要的时间。
tos-1和is7都很强,至少从设计功用和纸面性能上来说强的一塌糊涂,一旦投入战场必然能发挥相当出彩抢眼的战果。可问题是这俩玩意儿当下都还没啥人会用,就是字面意思上的“没人会用”。
tos-1顶多算个勉强会开,毕竟是is2的底盘魔改,但战斗车组成员能不能掌握却不好说,那玩意儿的整个战斗模块都是全新设计的,谁都不敢拍着胸脯说一次上手就能拿得下。你打个坦克游戏解锁个新车都得先找找手感、试驾性能,何况这还是真实战场。
至于is7那就更令人头大了,这东西的复杂程度完全不是之前的任何一代斯大林坦克所能比拟的。
作为整个斯大林坦克系列中最奢华顶配、战力最强最优秀的佼佼者,is7从驾驶系统到动力系统、从火力系统到装弹系统一股脑全都是新的。
尽管从设备本身来说确实大多用的都是已有的货架产品成熟可靠,但问题是领袖师的坦克兵们之前根本没接触过这些东西,这现有货架产品和新产品讲真也没啥区别、一个意思。
即便是马拉申科车组这样的“绝对王牌”,那也是马拉申科从列宁格勒把is7原型车带回来之后,在杀入波兰战场之前练手捣鼓了得有半个月时间,开上战场之后才总算是勉强不掉链子、慢慢找到了感觉就用的更顺一些。
现在这一没时间训练、二没开过is7的多余有经验车组,全领袖师真正会玩is7的车组就马拉申科这师长车组一个,属于是“我角色50级爆了个80级才能用的极品史诗装备,现在用不了、得先升级练练手,只能干看着眼馋”,马拉申科这看着宝贝却不能用的滋味就甭提多难受了。
马拉申科提出的问题就摆在眼前,被提问的政委同志也是稍稍思考后略微沉吟了一下,而后便带着有点试试看的意思向马拉申科缓缓开口。
“有一件事,那批tos-1送到的时候,我记得是有一批随行的技术人员抵达的。他们都是原厂的熟练技工,有些是从装备立项研发到制造测试全程参与,是随装备一起抵达前线来指导我们使用掌握的。”
“我明白让工人同志们直接加入战场可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目前来看也没有别的办法。单就对装备的熟悉程度而言,他们是最精通的一批人,战斗员里没有比他们更懂这些新装备的。”
“如果可行,那么我的建议是能不能抽调精锐车组,再算上工人同志们进行打散重组。确保新的车组每一个都有熟悉装备的技术工人同志,加上我们师精锐老兵的较高学习和理解能力,这样的话我想至少能解决装备熟悉度的问题,至少简单的战场使用和初步的战斗力形成应当问题不大。”
“......”
政委同志给马拉申科提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办法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却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不得不让马拉申科显得有些谨慎。
“让工人同志们直接加入战斗?这......这在我们师还从来没有过先例,你真觉得这样能行吗?上级能同意我们这么做吗?”
马拉申科的担心并非多余,即便是对比前线精锐的老兵车组,这些来自后方的熟练技术工人的价值也丝毫不落下风。要培养一个优秀娴熟技术工人的难度和成本,并不比培养一个老练精锐的老坦克兵低。
况且技术工人本身也不是战斗员,真要是上了战场难免发生意外情况,这没受过严格军事化训练也没有战场经验,遇到大场面了能不能扛得住都是个问题,一个弄不好可能就会搞出各种难以想象的乱子来。
再者说,人家这些技术工人也不是领袖师的人,说一千道一万、再怎么讲,最多只能算暂时借调过来配合的,马拉申科这甲方对乙方厂商人员多少也得给点面子。
人家帮你过来调试掌握装备,结果你把人家撂死在前线战场上了,就算有理由、但也不是一件多漂亮的事,多少有些说不过去,甚至你要细品的话都还带点“拉壮丁”的感觉,反正马拉申科是觉得越想越不对味儿。
兴许是从马拉申科这变换不停的表情中猜到了大致情况,也是能理解马拉申科此刻心情的政委同志没怎么多想便继续开口。
“工人同志上战场是我们红军的光荣传统之一,最早在列宁格勒、后来又是斯大林格勒,工人同志们都开着刚刚走下生产线的坦克,穿着工服满手油污地去与法希斯贼寇输死搏杀,与前线战士们并肩战斗保卫祖国。他们同样也是红军的一员,我们不应剥夺他们为祖国战斗的权力,尤其是当需要他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