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既然科京选择相信这哥们,马拉申科也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信任,微笑着开口的回答随之脱口而出。
“这点请放心,安德烈同志,具体数量不方便明说,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不低于一个营的编制。除了少部分移交友军部队的is2重型坦克之外,中后期换装退下来的绝大多数is2重型坦克都被我们加以改造。”
“你是知道的,领袖师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重型合成化野战集群,我们需要有足够数量的野战维修保障车辆,来维持部队战力和重装备的基本运转。类似这样的重型吊车数量少了可不行,并且如果有需要的话,领袖师也可以向上级申请更多,毕竟is6的换装工作在其它友军部队也是在持续进行的,要到一些换装退下来的is2并不是什么难事。”
“......”
尽管安德烈对于传闻中独一无二的领袖师豪横程度早有耳闻,但像这样谈笑风生中把宝贵的重装备简单数字化,似乎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少将师长,安德烈别说是亲眼见过了,哪怕是听说都还是有史以来的头一次。
稍稍呼了一口气抚平了心中的激荡,还有部分情况要介绍的安德烈决定就此翻篇,心中的震撼还是留到返程回去的路上再慢慢品尝吧。
“对于驾驶和操控系统,将军同志,我们尽最大化保留了原先is2上的设计,这是为了降低改造难度、压缩改造工程的耗费时间,以求装备的尽快交付,并且让部队上手后能够尽快形成实际战斗力。”
“所以,新型tos-1的驾驶员操纵系统和原版的is2是一模一样的,可以说只要会开is2的驾驶员就一定会开tos-1,无需任何重新培训,所有的细节和流程都是一样的。”
“在武器系统上,因为原先的is2重型坦克属于炮塔前置设计,巨大的发射箱如果也是前置设计的话会太过重心前移,且箱体的绝大部分也会前突在外。”
“所以我们封闭了原先的炮塔座圈部位,但保留了方向机,使用刚性连接平板托举起巨大沉重的发射箱,将发射箱的重心固定在了车体中部靠后一些的位置。使用电动高低机和方向机进行发射箱的俯仰和转向,在车内即可完成操作。”
“整个车组是三人配置,因为移除了车体内的122毫米发射药筒弹药架,腾出了大量的车内空间,得以让炮手和车长分列坐在驾驶员的左后方和右后方,车体的靠前端位置。”
“车长和炮手拥有各自独立的观瞄系统,位列在车体左右两侧。但是比起原本的is2重型坦克来说,这样的观瞄系统只能算是简配版本,毕竟tos-1的战斗方式决定了它并不需要多么精确的瞄准,只需要大概对准敌人所在的方位,然后就能让那些德国法希斯人间蒸发。”
“除此以外还有发射箱部分,它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空箱子而已,将军同志。”
“因为发射箱本身和发射架是可分离式设计,并不是连着发射箱一起吊装装填,而是只需要吊装预装填的发射架就可以。所以发射箱的重量就不会被起吊能力所限制住,并没有瓶颈的存在,由此得以给发射箱上安装一定吨位的装甲防护。”
“整个发射箱采用了比较厚重的装甲设计,左右两侧被45毫米厚度的均质钢装甲板所包裹,完全可以抵挡那些德国法希斯的小口径穿甲武器射击,不止是能抵挡轻武器而已。”
“发射箱顶部的装甲板就没有那么厚重了,仅有20毫米,如果有幸存的德国佬飞机扫射的话也能确保不被击穿,除非是那些安装了大口径航炮并使用穿甲弹的。”
“在做完了这些装甲防护增强之后,tos-1在满载16发弹药情况下的战斗全重相比is2重型坦克有所升高,达到了48吨。我们经过评估之后,认为这略微高出一点的重量增加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动力系统和行走装置仍然可以有效承载。”
“尽管机动性因为吨位上涨而略微降低,但对比起装甲防护所带来的战场生存力提升,这是值得的。毕竟没有人想看到这么一座威力巨大的前线移动弹药库发生殉爆,那简直不可想象,必须要竭尽所能地保护好那些脆弱的重型火箭弹,科京同志认为这是必须去做的。”
弹药威力这个东西,严格来说对于自己人的效果和对于敌人的效果其实都是一样的,装填在战斗部里的高能丨炸丨药可不会管你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只要爆炸声一响,杀伤半径内该死的死、该残的残,绝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有例外情况。
所以这看似对德棍威力巨大的310毫米重型火箭弹,要是搁友军阵列里轰然殉爆,马拉申科估计一声巨响之后带走一个班的人那都是至少,要是再倒霉点指不定还得炸死炸伤多少,16发310毫米重型火箭弹一齐殉爆的威力确实是无法想象。
“没错,牺牲一点机动性来增加必要的装甲防护确实是值得的。我从不觉得用裸奔的防护来换取更高的机动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我们需要在火力、防护还有机动性三要素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来取舍,这才是最佳选择。”
眼见马拉申科能够对略微增加的重量报以理解,并支持额外的装甲防护敷设。
在tos-1项目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的安德烈也是当即一笑,能收获来自马拉申科的肯定就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结果。
“谢谢您的肯定,将军同志,这是我还有整个设计团队的荣幸,我们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tos-1固然是本次装备交付的主角,但随车同期运抵的重装备里也不仅仅只有tos-1这么一款,马拉申科很快便在安德烈递过来的装备移交接收清单上,看到了同样值得为之欣喜的东西。
“嗯?还有9辆is7?要是我没记错的话这东西应该还没正式定型投产,况且她难道不是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厂诞生吗?怎么会从你們那儿运过来?”
清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有9辆is7重型坦克一并移交,这令马拉申科感到有些费解,但确实也为之高兴不假。
马拉申科确实按照当初和沙什穆林的约定,在is7投入实战那场战斗的当天晚上,就将白天战斗中的感受和心得经验总结在册写了下来,而后紧接着便投了封航空邮件,从战火最前线给列宁格勒邮了过去。
算起来从邮件发出到现在也确实有段日子了,马拉申科当然也确信沙什穆林应当收到了自己的实战反馈报告,开始针对一些已经发现的小问题着手进行改进。
不过能这么快就把又一批的is7交过来,而且还是从科京那边发货而不是沙什穆林那边,这倒确实是让马拉申科感到很是意外,并且急于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也是能理解马拉申科的疑惑点何在的情况下,安德烈这边几乎是没怎么多做思考便应声开口。
“is7的建造研发工作确实是沙什穆林同志在基洛夫厂主持的不假,但您也知道,将军同志,沙什穆林同志毕竟是我们局出身的。就算到了列宁格勒、去主持基洛夫厂的工作,也依旧和老家这边保持着密切联系,is7的设计工作其实也有科京同志的建议和思路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