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带队驰援的一名党卫军二级突击大队长于阵地短兵相接战中被苏军击毙,从帝国师麾下各个团级、营级部队内临时抽调出来的连、排、班战斗兵员损失过半,担任一线作战指挥任务的党卫军基层军官阵亡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十。
但即便是如此,付出了惨重伤亡为代价的德军一方依旧算是勉强达成了今日的预定作战目标。
调集了包括新式秘密武器bm-13喀秋莎火箭炮、莫斯科航空歼击兵团和马拉申科所率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在内众多强力武装的苏军,最终还是被誓死顽抗的德军成功抵挡在了叶利尼亚城外围的野战防御阵地之前没能攻入城内。
因此单从今日一战的最终结果来看,伤亡足以堪称惨重的德军一方无疑是赢得了一场艰难的战术性胜利。而没能达成既定作战目的的苏军则毫无疑问吞下了战术性失败的恶果,比德军更加惨重的伤亡附加上失败之后对保家卫国的苏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经此一役之后,马拉申科麾下所率的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损失kv1重型坦克合计23辆,t34中型坦克6辆。
弃车逃生的车组除了极少部分得以幸存之外,绝大多数车组都整建制地牺牲在了今日的战斗之中。
深知着坦克兵是更有价值高技术性兵种的党卫军帝国师突击小组,几乎专挑弃车逃生后的苏军坦克车组痛下狠手。在步兵作战技巧上远未达到精通水平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卫合格程度的苏军坦克车组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纷纷毙命于了守株待兔的党卫军枪口之下。
也正是因为党卫军帝国师战斗突击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专挑弃车逃生后的苏军坦克车组下手,今日一战结束后在统计损失时的马拉申科这才惊讶而又无比恼怒地发现,自己麾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的损失车辆和阵亡车组比例竟然几乎快要达到了一比一的程度!
要知道,在以往的绝大多数战斗当中,苏军坦克因为使用了不易起火爆炸而相对安全的柴油作为坦克的燃油动力,有相当一部分苏军坦克在被击穿战损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当场起火爆炸。
半数幸存或是全数幸存的苏军坦克车组有着很高的几率可以做到弃车逃生,而始终伴随着己方坦克一道协同进攻的苏军步兵,往往会得到命令要尽量掩护保护这些高技术性的友军车组不被德军杀伤。
借此来确保苏军从大后方生产线上源源不断运抵前线的新坦克们有人可开,不至于出现坦克运抵前线后因缺少对应车组驾驶作战而出现“车等人”的尴尬情况。
在以往的战斗中,专注于正面对抗作战的国防军从未使出过如此针对性的战术来专克苏军弃车坦克车组,苏军坦克弃车车组的幸存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还算令人满意又足以接受的程度。
再配合上苏联重工业强大的造血输出能力之后,所谓苏军坦克好像“无穷无尽”甚至于是“越打越多”的奥秘也就在于此。
但在今天的战斗中,无所不用其极而根本不讲战争规则的党卫军帝国师则组建了数十个突击小组来专门针对苏军坦克。
早有预谋的党卫军帝国师突击小组在投掷了混合橡胶燃烧瓶之后,索性就躲在不远处的战壕掩体里静静地等待。当那些被有毒黑烟熏得神魂颠倒而意识不清中,几近失去反抗能力的苏军坦克车组弃车之时,暗中观察的帝国师突击小组便果断从暗中杀出将其击毙当场。
在今日的战斗里同样目睹了这一幕之后的马拉申科一回想起这样的情况就怒不可遏。
尽管陆军地面作战当中并没有像空军那样“禁止射杀对方战机跳伞飞行员”的不成文潜规则,但党卫军这种及其不要脸又专挑下三路下狠手的阴招,却无疑给了马拉申科一记意想不到的当头棒喝。
停放在独立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野战营地里的后备kv1重型坦克还有十几辆之多,这些都是今天刚刚从大后方铁路交通枢纽卸车后运抵前线以作备用的清一色新车。
早已预料到德军不好对付的马拉申科自然是早做打算而做好了迎接惨重损失的准备,毕竟有这些新车在,坦克的损失对于一向讲究钢铁洪流战术的苏军来说还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尽管单纯的坦克装备损失对有着雄厚重工业基础做支撑的苏军坦克部队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毋庸置疑,来自于有经验车组的短时间内大量损失对整体苏军坦克部队而言无疑打击更大。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需要经历十八载光阴岁月以及大量的学习磨炼,而对于坦克兵这种本身就属于高技术性的兵种来讲,培养出一个可以开赴战场的坦克车组无疑耗时更长又难度更大。
比起在生产线上一旦组装完毕就可以直接开赴战场的苏军坦克洪流来说,有经验坦克车组的大量损失恰恰是短时间内无法大量弥补而又极为致命的。
眼下斯摩棱斯克会战的最高丨潮丨已经使各条战线上的苏军部队全数出击而又打成了一锅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去从友军部队那里抽调车组来补充自己几乎来说是不可能。
但如果不这么做,这也就等同于意味着马拉申科所率的第一重型坦克突破营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达到半数的作战坦克损失对整个营级建制战斗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不是2-1=1那么简单,一些原本可以轻松做到的战术进攻任务,对于现在的马拉申科来说不但得打上个问号且说不定还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此重大的损失和进攻的最终失利结果对于部队士气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一系列糟糕而又必须去面对的现状正如一座大山般压在马拉申科的背后令其几欲喘不过气来。
“我该怎么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力挽狂澜?我本以为凭我现在的能力和穿越者的身份可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甚至是反败为胜也未尝不可。但为什么?这种什么事都办不到的无力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单手提溜着自己坦克帽的马拉申科就像是一位创业失败又赔的血本无归的年轻人般,报以懊恼的姿态低头呆坐于自己的坦克炮塔之上久久不语。
一路如坐了火箭般飞速向上攀升的升官速度,曾经是那么地令马拉申科志得意满甚至于产生了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错觉。
但在今天,残酷如绞肉机一般的野外攻坚战,以及德军一方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在大敌当前背景下甚至于不惜摒弃彼此间成见,携手抗敌而共同防守同一块炮火笼罩下阵地的事实,都以无声的姿态告诉了马拉申科一点。
党卫军和国防军之间尽管矛盾很深且积怨已久,但其共同战斗在德意志这面大旗下可以暂时摒弃前嫌、一道携手共同为国效力抗敌的大局观却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想要以一个小小的少校身份去硬撼整台德意志战争机器无疑还是太过愚蠢的想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力为转移的整体战略态势,正在将整个斯摩棱斯克会战的战役最终点按照其原有的历史轨迹推向末尾,职位和影响力不足以大到影响整个战役进程的马拉申科从未有过像现在这种螳臂当车般的无力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