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原本没有被马拉申科所亲手改变的既有历史轨迹之上,搭载85毫米主炮的苏军新式重型坦克原型车直到1943年9月才第一次投入了一线战场,装备红军精锐重型坦克突破团赶到并加入了解放乌克兰左岸战区的战斗当中。
该型搭载85毫米d-5t主炮和新式原型炮塔却套用了个kv1底盘的重型坦克,本质上是由于受德军虎式坦克冲击后而紧急开展的is1重型坦克研发计划的过度产物,是未经改变原有历史上的科京同志在is1重型坦克底盘开发工作迟滞,急于验证新式原型炮塔实战性能的测试用重型坦克。
其总产量不过百余辆出头的数量,在动辄便以万数为计量单位的红军坦克部队序列里完全是沧海一粟般海中孤舟。
但在被马拉申科这个“小蝴蝶”煽动翅膀所改变的穿越时间线里,足足提前了将近两年时间而紧急开始新式重型坦克研发计划的科京同志,显然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基于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冲击的逆境实战遭遇在眼下根本就不存在,蒙着眼睛过河的科京同志尽管是苏联重型坦克设计方面绝无仅有的头号天才,但在如此这般的情况下却也依旧是在“前路迷茫”中造出了足足八辆长着不同炮塔的原型坦克,以求能够通过实战检测和一线部队反馈结果来筛选出其中最好的炮塔设计方案。
接手这八辆搭载85炮原型车的马拉申科没用多久,便想通了科京同志眼下因为时间线太过超前而面临的“选择困难症”和“设计瓶颈”。
在这八辆原型坦克中很是意外又倍感惊喜地找到了后来贯穿斯大林一、二重型坦克炮塔设计的“慈父真身”,已经意识到了科京眼下所面对难题的马拉申科旋即决定继续煽动自己的小翅膀帮科京同志一把,只需一份经过实战之后的递交总结报告便可为后续即将出笼的真正斯大林坦克敲定炮塔方案。
事实上,这台被马拉申科所选中的坦克不是别的,正是原本历史上搭载着85毫米d-5t主炮的is1重型坦克炮塔原型车。
这一型经典的炮塔从最初的kv85原型坦克到is1再到更后来的is2都被一路沿用下去,自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日后更换更大口径主炮需要的原型炮塔被设计地非常宽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拉夫里年科看这东西的时候会有“小型kv2炮塔”的错觉。
严格来说,该型在原本历史上被斯大林重型坦克一路沿用下去的炮塔并不能算完美,只有100毫米物理装甲厚度的炮盾最前端位置别说是88炮,就连后期型四号坦克的长身管75炮都能将之正面打穿,光靠这个半弧形的圆润炮盾来奢望本就是概率性运气事件的跳弹防御,这在战火纷飞又极为残酷的战场上无疑是一种非常愚蠢又幼稚的行为。
但不论怎么说,不失为一款出色设计的is12重型坦克通用炮塔终归还是一款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的成功设计。一想到连德军引以为傲的虎式坦克前装甲也不过只有区区一百毫米,自知这世界上绝不会有无敌坦克这个道理的马拉申科倒也随之释然起来。
“也罢,100毫米的炮盾虽然抵挡不了虎豹和长四但最起码在1941年是完全够用了。能在这种节骨眼上用上未来装备本就已经够知足了,再去要求太多的话反倒显得我有点贪得无厌了。”
换个思路之后瞬间感觉自己脑袋想通了的马拉申科,随即率先一步踏上了面前座车的车体首上前装甲板,手脚并用中三下五除二地来到了炮塔之上揭开了车长顶盖,一脚已经迈入炮塔内的马拉申科随之转过身来,冲着仍旧愣在原地的众人们开口说道。
“还愣在那里干嘛?开始干活了!同志们。”
被马拉申科这一语惊醒后的众人随即开始分散开来。
隶属于马拉申科麾下车组的伊乌什金和基里尔等人跟随着马拉申科的步伐开始登车,而身在一旁的拉夫里年科在闻声之后亦是带领着自己的车组,开始迈步向着一旁的另外七辆炮塔迥异的原型坦克们走去。
有资格挑选自己未来座车这种事情对于打了大大小小数十场坦克战的拉夫里年科来说,却依旧还是大姑娘上轿的头一遭遇到,手中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更没有个“参谋”给出谋划策的拉夫里年科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选择。
伴随着不断迈进的前行脚步,紧接着出现在拉夫里年科面前的第一辆原型坦克,赫然是一辆搭载了四四方方几乎三面垂直装甲的“方正”炮塔坦克。
这一台外表四四方方而三面垂直,只在炮塔正前方附加了一个只能覆盖三分之一正面投影面积弧形炮盾的重型坦克,看起来倒颇有些德军坦克的设计风格味道。
提出该型炮塔设计方案的科京麾下设计师认为原有的苏制坦克炮塔内部空间过于狭窄,不但使得炮塔内部的战斗人员施展不开从而大大削弱了人机契合功效,拉低了坦克的整体战斗效率,更是让原本可以搭载不少炮弹的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被严重阉割了其载弹数量。
基于此原理,该型看起来四四方方的原型炮塔在所有可能的位置都使用了垂直装甲加以布置防御,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拓展了炮塔内部的成员施展空间,并一道提高了炮塔尾部内置第一弹药架的载弹量。
其在满载状态下足足可以搭载35发85毫米定装炮弹,等同于拥有着所有八辆原型炮塔坦克中最为巨大的炮塔内第一弹药架载弹量,在搭配上因取消倾斜装甲防御布置而随之换来的更宽敞炮塔内部人员施展空间之后,该型原型炮塔在人机功效上的巨大提升可谓是所有原型车里当之无愧的排行榜首。
与此同时,因取消表面积更大的倾斜装甲而采用了装甲分配利用率最高的垂直装甲布置方案,该型坦克炮塔得以在总质量几乎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炮塔本身的物理装甲厚度。
其左右侧面和炮塔正后方后脑勺位置上的防御均为采用焊接工艺的均质钢装甲布置完成,拥有着在1941年时堪称相当可观防御力的80毫米物理厚度。
在其他三面上节约下来的装甲分配重量则被统一集中到了中弹几率最高的炮塔正面,同样采用了垂直方法加以布置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高达120毫米,搭配上那个仅能覆盖三分之一炮塔正面投影面积的30毫米厚半弧形炮盾之后,其装甲最厚处位置防御力则达到了惊人的150毫米,这在1941年时完全只能用变态这样的词汇来加以形容。
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却同样存在于该型看似完美的原型炮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