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盘推出全本电子版《遗失的龙珠》可供阅读;喜马拉雅听书推出全本有声版《遗失的龙珠》可供收听,感谢大家支持原创!
一〇二、终化梦影
三十岁的英宗重登大宝,面临着再次册立皇后。钱氏作为英宗的结发妻子,理当成为皇后。然而此时她身体残疾,更为严重的是病患让她再也不能生育。
庶长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因儿子复立为太子,进位皇贵妃,想到婆婆孙太后母凭子贵正位中宫的往事,不禁心驰神往,觊觎后位。很快,有太监蒋冕向孙太后进言:周皇贵妃有子,应升为皇后。孙太后听了也觉得甚有道理。英宗闻言大怒,将蒋冕贬斥,后妃之位仍如原样。周皇贵妃计谋未得逞,只能强忍怨气。
英宗封赏功臣,因钱氏家族官爵太过低微,打算效仿宣宗朝的例子给予家族爵位。钱后之父早在女儿第一次做皇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两个儿子不幸在“土木之变”中殉难。钱皇后的大哥钱钦死时只有女儿,总算弟弟钱钟之妻怀有身孕,遗腹生下一个儿子钱雄。对于钱家这根独苗苗,英宗格外栽培,钱雄尚未成年就当上了都督同知,升迁到了祖父的官职。只是一说起追封钱雄爵位,钱皇后却谢绝了,她不愿家族因为她而无功受禄,损害丈夫明君声誉,英宗对她更为敬重。在英宗的呵护下,钱皇后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天顺八年十二月,年仅三十八岁的英宗患病,到正月初六的时候已经无法上朝理政,让皇太子朱见深于文华殿代理国事。十六日,英宗召内阁重臣和近侍太监,当众口授遗诏。他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钱皇后,在口授遗诏之后,还特别面嘱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这样说了之后,仍旧不放心,又紧拉着大学士、顾命大臣李贤的手嘱托: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李贤流着眼泪将这句话添在了遗诏册上。英宗的一生卓有政绩,虽因少年无知险些酿成失君覆国的大难,却留下了“罢宫妃殉葬”的遗言,废除了祖制。
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是为宪宗。宪宗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礼皇太后。按照常理,被尊的皇太后首先应该是新帝的嫡母,然后才是生母。
周贵妃密嘱亲信太监夏时,运动阁臣立她为太后。正当朝臣们为如何上尊号议论之际,夏时来宣懿旨:钱后无子,且病废之人,不足称太后,当视胡废后成例,独尊皇上生母为太后。
此话一出,遽遭群臣反对。顾命大臣李贤力争道:口血未干,怎能突然违背先帝遗诏?
夏时道:先帝在时,不也尊生母为太后吗?圣上也是遵从先帝留下来的规矩。
大学士彭时道:胡太后因为让位所以迟上尊号,今钱皇后名位具在,未尝让去,怎能照办?
夏时道:那还不好办?钱皇后没有子嗣,何妨让她现在起草让表。
彭时道:先帝在时未曾这么做,我辈身为臣子,怎敢迫太后让位?你这是大逆不道。
夏时理屈,却又不甘示弱,道:皇上这是一片孝心,你们公然反对,这是敢有贰心吗?
彭时拱手面天道: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在上,臣对圣上若有贰心,甘愿受诛。皇上既以孝治人,岂有尊生母不尊嫡母之理?
李贤这时插入道:两宫并尊,理所当然,彭学士所言甚是,应请照此复命。
两个首辅开了头,群臣也纷纷附和。夏时辩不过众人,负气而去。
周皇贵妃只好去求宪宗,但在这关系嫡庶之分的问题上,宪宗还是遵从先帝遗嘱,劝说母妃接受两宫并尊。
对于周皇贵妃的仗势欺人,辅臣们都十分不满,于是在给两宫太后上尊号的时候,彭时又提出:两宫都称皇太后难以区别,因此该给钱皇后格外加上尊称以便区分。
对此宪宗也表支持,他的亲信太监覃包还特地向李贤耳语道:上意原是如此,只是迫于皇贵妃娘娘,不敢自主,亏得公等力争。
天顺元年三月,即英宗去世两个月后,钱皇后被尊为“正宫慈懿皇太后”,周皇贵妃被尊为“皇太后”。
经过此回博弈,辅臣们都知道周太后不好惹,预料她终有一日会为英宗“与钱皇后合葬”的遗诏重起事端。于是,在为英宗兴建陵墓时,李贤和彭时就预先提出,要在地宫中同时营建三间墓室。此事果然遭到周太后反对,她不甘心死了还要在先帝面前当钱太后的陪衬,在儿子面前哭泣。宪宗和朝臣们也不敢逼急了她,这事终于不了了之。此后周太后主宰着后宫,钱太后从不与她争夺权力,周太后并不领情。
成化元年七月二十一,遵照英宗的遗嘱,宪宗与吴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这位少年皇帝并不爱自己年轻漂亮的皇后,偏偏爱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
万贞儿是青州诸城人,其父万贵本是县衙掾吏,因违法戍边,仅四岁的贞儿被收入掖庭,充作宫役。年幼的万贞儿比较乖巧,孝恭孙太后爱她伶俐,召入仁寿宫当宫女,两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孙太后便派万贞儿去照料。景泰三年,代宗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等到朱见深十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二十七岁,到他十八岁继位时,万贞儿已三十五岁。然而从小照料、少时艰难的陪伴,直到其长大成人,万贞儿不仅做了宪宗的第一个女人,还牢牢占据了他的心。
宪宗为太子时,英宗为他择配太子妃,在十二名秀女中选了吴欣贞、王菀婼和柏芊尘三人为选侍,留在宫中。这三人都是聪敏知书,通晓礼乐,才貌双全的女子。
吴欣贞是顺天人,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孙镗曾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朱祁镇的性命而封怀宁侯,哥哥吴瑛,官羽林卫指挥使。王选侍、柏选侍也都是民女出生。
宪宗希望立侍女万贞儿为皇后,无奈两宫太后以先帝之命不同意,只好作罢。七月二十日,朱见深大婚,册立吴选侍为后。王选侍、柏选侍为贤妃。
苦尽甘来的万贞儿即使身为宫女,也变成了一个有野心的宫女,不愿意其他女人走进皇帝心里。即使皇帝大婚,她也要独得圣宠,并且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礼数轻慢,屡屡挑衅。
年轻懊恼的吴皇后终于忍耐不住,在万贞儿一次出言相激之后,以皇后身份杖责了万贵妃,刚好被凑巧进来的宪宗看见,万贞儿乘势哭诉委屈,触怒龙心。这一切早就是万贞儿策划好的,吴皇后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在万氏的谗毁下,宪宗对吴氏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好感荡然无存,成婚仅仅一个月就决定废后。
对于儿子废后的要求,钱太后觉得毫无道理,表示反对。这时候周太后的意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她本来也觉得吴氏没有过错,然而由于钱太后表态支持吴氏,周太后便立即改变主意,坚决要和钱太后唱对台戏。支持宪宗废后的决定不但能收回皇帝的心,而且能离间钱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巩固自己在后宫的权威。
宪宗左思右想决定让司礼监太监牛玉背锅,很快牛玉被锦衣卫下狱。老迈的牛玉经受不起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妃人选乃是王选侍,吴选侍的父亲吴俊行贿于我,给了我一大笔银钱,我才假传先皇遗旨,使吴氏得以正位中宫。
宪宗得到牛玉的口供,拿给钱太后和周太后看,要求废掉吴皇后。钱太后大感意外,却也无可奈何,终于没能保住英宗为儿子选中的吴皇后。
宪宗怕夜长梦多,当即连下三道诏书向天下宣布废黜皇后: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牛玉私易先帝遗意,罚往孝陵种菜,以示惩戒。此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