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当然了大部分人是尸骨无存,但也有不少人就此摇身一变成了李士群的结拜弟兄……

这次清乡委员会中就有好几个这样的“狠”角色……

比如担任副秘书长的汪曼云,原本是cc系干将,担任过蒋记上海市市党部主任委员,位高权重,应该说陈氏兄弟可从来没对不起他过,结果呢,日本人一来,他被留下作为暗桩。

随即,很没有心理负担的投降了李士群,成为其麾下重要犬牙之一。

还有名单上的唐生明。

这也是个妙人。

他是唐生智的弟弟,是的,就是那个在战前誓死保卫南京城,结果战事一起便率先开溜的家伙。

应该说唐生明颇有觉悟,在委员长和戴老板的安排下,“落水”成奸,直接投靠了汪精卫。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尤其是日伪方面对此非常重视,唐生明当时是国民政府正牌子陆军中将,但这多半是看着他哥哥的面子,实际上唐本人是花花公子一个,抗战爆发前挂着军事参议院参议的职务头衔,却不去南京上班,而是整天混在十里洋场打牌跳舞,能成为他牌友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辈,杜月笙、范绍增和他常来常往,一席间输赢极大。

唐生明对钱不在乎,赢了哈哈一笑,输了也云淡风轻,加上他背后隐然站着整个新湘军集团,如此豪迈的做派,让他在沪上各界如鱼得水,以至于后后来看上了黎锦晖的老婆徐来,不用他自己出面,杜月笙直接就把事情办妥了。

但这样一个花花公子对汪精卫而言也是奇货可居,抗战爆发后附逆的很多,但主要是文官,武将中的要么是北洋遗老要么是各地军阀乃至土匪,蒋记国民政府这边的大将倒还真是没有,尤其是黄埔系的高级将领,打仗水平不高,但至少是守住了不投降这条底线。

现在这么个花花公子中将以耐不住大后方生活艰苦为由直接飞上海“落水”,南京政府自然是要高规格引见的。

甚至伪中央社都专门刊发新闻隆重报道:

“国民政府改组还都以来,革命军人之谙识体治,生命大义者,纷纷来京报道,积极参加和平运动,有如风起云涌。顷悉唐生明将军业已来(南)京。唐将军系唐生智胞弟。毕业于黄埔军军官学校,中日展示发生后,任长沙金杯司令长沙大伙之前调任常桃金杯司令以迄于今。因鉴于无底抗战之非计,乃毅然里去,不避艰难,闯关来京。汪主席于赐见之余,至为欣慰,且深致嘉许,已决定提出中央政治会议,卑以军事委员会要席,俾得展其抱负云。”

随即重庆方面送上一记助攻,以唐生智的名义在重庆中央日报等报纸头版头条用特大号字刊出“唐生智启示”

“四弟生明,平日生活行为常多失检,虽,告诫谆谆,而听之藐藐。不意近日突然离湘,潜赴南京,昨据敌人广播,已任伪组织军事委员会,殊深痛恨。除程请政府免官严缉外,特此登报声明,从此脱离兄弟关系。此启。”

从十月十号,一直刊登到十月十九号,一连十日,天天不断。

这是1940年的事情,那时闹得沸沸扬扬。

重庆方面仿佛脸上无光,发誓要武力制裁,南京这儿,尤其是76号自然信誓旦旦的表示绝对能保证唐将军之安全。

可是……

汪精卫也不是笨蛋,一眼就看出了唐生明是受了戴笠的委派,打过来的高级特务。

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大叙师生之谊。

唐生明是花花公子,而且是因为耐不住后方的清苦才跑到南京去的,那给他挂个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头衔,工资照发,而不要求上班,每天由着他花天酒地。

等过了小半年,汪记举得他也该出山干点事情了。

于是便把他放到清乡委员会里。

唐生明接到这个任命后有点莫名其妙,于是密电向重庆请示,得到的回复是“此乃良机”,要求唐生明担任此要职,利用日本军队和伪军去消灭新四军。

同时要保护军统的忠义救国军,不但不能使其受到损失,还要借着这个机会让听命于戴笠的忠救军有所扩大。

但汪精卫这儿事情就简单多了:不管新四军还是忠救军一律消灭,同时也要借机会建立起真正的属于他自己的军队。

之前的伪军不但战斗力孱弱而且分属各个派系,汪精卫掌握不起来,从这个角度说,此刻的汪精卫倒是和几个月前的高冠吾处境、想法类似。

同时,汪精卫把唐生明拉到委员会中也有个小心眼,对于唐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考验和验证。

如果唐上任后新四军忠救军都打,那就说明他是死心塌地跟着南京政府走了,汪精卫本人不知兵,手下也没懂兵大将,唐生明虽然花花公子,但好歹黄埔毕业大哥又是老牌军阀,在整兵打仗上肯定有一手。

假设唐生明专打新四军而不碰忠义救国军,那就是不打自招,证明其就是重庆派来的。

那……

反而更妙……

汪记和蒋记又多了一条重要的联系渠道与途径,大家日后携手反共就更加从容默契了。

当然这些事情属于高层机密,外人不得与谋,但不管怎么说,山雨欲来风满楼。

“册那,这次倒是真有点讨厌了……”在座诸位也都不是普通人,祝为民稍加解释,大家也立刻意识到了情况不妙……

这次和以前不一样了……

“哎,先生要是还在就好了”祝为民摇头苦笑。

是啊,若是王静斋在的话,多半三言两语就会把问题矛盾提炼出来,然后再思考各种解决方式。

王静斋走后祝为民逐渐成为了核心,并且做得挺漂亮,他自己对此也颇为满意。

可碰到大事情后才知道,自己那点道行还差得远呢……

这些日子,周得同脸上的忧色也日渐增多。

他作为镇长经常被抓去周浦镇开会,每次向祝为民通报会议结果的时候总是唉声叹气的。

“同志们,昨天周老头又带来消息,这次清乡动静很大,其他我们倒还是不怕,但这回,他们划定了清乡区,派军队和工作组进来,挨家挨户的查……”祝为民皱着眉头向大家通报。

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策略。

尤其恐怖的是,由于之前三县长的联合上报以及对治安别动队的一顿抽打,导致浦东地区和苏州城周围一起被列为首期清乡的重点区域。

眼下天气还凉快,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春耕工作。

于是大量的人力被刺刀赶着去参加清乡基础修建工作。

浦东地区有大量的竹林,或者野生或者是村民移植的,这些竹林是当地人一宝,春天可以提供鲜嫩美味的春笋,吃不完的加盐腌制就成了吴地特产的扁尖,夏天用来和豆瓣咸菜放汤,秋天炖老鸭都是极好的。

不被湮没的历史-浦东抗日游击队》小说在线阅读_第14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九大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不被湮没的历史-浦东抗日游击队第14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