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抗战前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在浦西都算高工资。
但钱不好赚。
制酱油的活计沉重繁杂,从背黄豆进厂,到洗豆,发酵,压榨,晒制,每一道工序都靠人力完成。
哪怕是最轻松的晒制,看起来只要交给老天就行,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是累死人的事情。
酱园的晒酱场地巨大,通常有数亩之多,密密麻麻的摆放着半人多高的水缸,这种缸有个专门的名字-七石缸,言其一缸能装七石水,按照一石约等于150斤来算,这一缸可容纳一千多斤,实际上没那么夸张。但四五百斤的容量也是有的。
晒酱油时,需要不停的搅拌,以使得缸里粘稠的酱油生胚发酵完善,而所用的工具不过是一根长木棍而已。
万兴酱油至少有300多只七石缸,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便足以让人精疲力尽。
所以工资不开高的话,真没人来干这个行当。
这三兄弟身世差不多,原本都是小康之家的孩子,但父母都因为各种原因故去,为了将来能活,小小年纪就被亲戚送到酱园去工作,不但工钱高而且酱园轻易不会倒闭,这年头可算是个铁饭碗了。
只是若是父母还在,又怎么舍得把孩子放到这种辛苦的地方去呢?
所幸万兴酱油老板和作头都是本乡本土人,做事情知道轻重好坏,倒也没太为难这三个小家伙,一开始只是让他们帮着干点轻活,等成年后才正式承担制酱等重体力劳动。
三人身世相同年纪相仿,很快便结拜了弟兄。
原本这三人的人生轨迹就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到了20出头的时候,多少攒了点身价,工作也算等样,自然有媒婆上门说亲,娶个小户人家的女儿。
然而养上几个孩子,老婆在家里带孩子顺便做点零活,男人继续在酱园卖力气。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可以和酱园老板商量,不再做力气活可以升为小作头,或者去别的乡镇当个分销商,盘个店面,每月从万兴酱油拿货,小日子也就起来了……
只是813的炮火打碎他们原本辛苦却又稳定的岁月。
日本打进来后的烧杀掠夺破坏了上海和浦东的经济基础,原本稳定的供求关系也遭到了破坏。
面对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家都开始省钱,酱油能不用就不用,反正要咸味么,放点盐就好。
一家一户少用不用还问题不大,但若是整个上海乃至整个江浙沪家家户户都这样,酱油的市场需求量便很快降低。
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日本的侵略,劣质的日本化学酱油也开始大行其道起来。
化学酱油根本不用黄豆,直接使用丨盐丨酸水解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即可制成,而这原料么,良心点的用牛皮猪皮,黑心的干脆就到剃头店去收那剃下来的头发,反正成分差不多-说到底就是蛋白质,加稀丨盐丨酸一泡,然后放入烧碱中和点多余的酸,酸碱中和后产生的盐还能提升化学酱油的咸味。
不光成本低廉,化学酱油最大的有点还在于首先,不需要场地,因为没有晒制的工艺,所以莫说厂房了,有间石库门的前客堂就能摆开架势制造,其次,同样是因为没有晒制的工艺,出料特别快,头发加稀丨盐丨酸,反应一个小时后加入烧碱,两三个小时候后,酱油就制成了。
有了这种邪道产品,正经的酱园怎么是其对手?
酱园有自己的酱业工会,工会多次去向伪上海市政府请愿(因为这玩意基本都在上海制造然后向四周扩散销售),政府也装模作样出了几个文严令禁绝化学酱油,但这也没人当回事。
那些小餐馆小饭店因为物价飞涨而不得不开始降低成本,廉价的化学酱油自然大受欢迎……
如此一来,正规酱园纷纷扛不住了。
他们倒是打算降价,但天然酱油毕竟是黄豆酿制的,成本就摆在那儿,再怎么降也降低不到哪儿去啊……
不少小规模的酱园开始倒闭。
万兴酱油规模体量大还能扛得住,加上主要针对浦东乡下的市场,乡下市场不如浦西那么大,反过来那些化学酱油一时半会也无法渗透过来,所以,虽然这两年都在赔钱,但好歹还能支撑。
酱园东家赵百安,十年前接手管理,这酱园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
赵百安做生意讲究真材实料童叟无欺,对下面的员工也颇为仁义,每个月的工钱比同行都高一块,年底还有分红。
用他的话来说“钞票么大家赚,给手下分多点,他们做起来才卖力,这样不是蛮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