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f32562017-10-3015:47:58
山哥好牛,希望有更大的平台给山哥!
承蒙各位厚爱!我这种人,闲散惯了,就是喜欢搞技术。见识过生死之间,对名利二字也早没了感觉。现在这个岗位真是挺好的,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偶尔还能耍耍笔杆,冒充一下文人。可惜年少时不知还有这本事,否则就算成不了网红,也会有许多不同,谁又能说得上呢~!
搞技术久了,对技术和设备都有感情,触类旁通,各方面都会一点儿,也有兴趣,再苦再忙也不觉得累。但是对管人这种事情,就觉得操心。发发牢骚还行,真要放自己身上,也是没兴趣,也怕干不好。山野村夫,不望庙堂之高。领导不是没给过机会,也多次找我谈过,外边挖角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我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半斤八两,也明白能够实现自己价值最大化的领域在哪儿。现在的平台已经够好,我很感激自己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若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它建设好,已经算是不容易了,这也是职责所在,也是奋斗目标。
再说了,现在已经够忙了,如果再加一些新的责任过来,也就真的要跟各位说再见了…
昨晚一发双星,开始组网北斗三号。就聊一聊卫星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对于在轨卫星的跟踪和辨识,主要依靠光学,就是太空望远镜。但是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对于卫星监控任务,无论对敌对友,还是太空垃圾辨识与监控,仅仅依赖光学来进行实时跟踪与分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监控摄像头的维保,如果摄像头坏了,或者暂时不用了又没有拆除,那通常在正常维保水平条件下,这个摄像头会被调整成对天或者对地。咱们的技术跨越其实就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过去依赖光学进行卫星跟踪检测,主要还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雷达没有办法满足要求。一个是因为距离远、目标小、数量多;再一个就是因为那个电离层。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全面部署大气层拦截系统,并通过ekv进行太空反导试验。这个时候,对于地基雷达的太空监控技术需求变得更加紧迫。由于技术储备有限,任务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懵。几个院所和工厂一起来搞,但是大半年也没有进展。
发射卫星的时候,用雷达跟踪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目标特质清晰,跟着就行。但是在轨卫星就不一样了,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还容易,因为大部分都可以在国际卫星通信组织那边查询到公开资料,你发现了目标,一对照就知道是谁了。
可是卫星轨道有好多种,包括了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月球同步轨道等等。其中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卫星,根本就没有特征参数,也就是没有再国际卫星通信组织进行登记,你就算看到了,也不知道它是干嘛的。不知道是在轨卫星,还是太空垃圾。另外,像太阳极轨卫星,跑到近地轨道点的时候,速度奇快,还来不及分析就消失了。如此多的困难,也确实让人头痛。
nasa是对在轨飞行器研究最早,数据最充分的机构。它的办法,其实就是采用愚公移山的方法,通过遍布全球的nasa地面观测站,以及位于休斯顿的控制与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对每一个nasa发现的太空物体进行编号登记,并对它认为有意义的目标进行跟踪。nasa有公开的数据,可以进行部分比对,但是真正对咱们有意义的数据,恰恰是nasa不会公开的。当然,除了nasa,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国空军的spacetrack也发布了一些信息,记录了大部分人造地球卫星的数据,也是隐藏了大部分美国军方的卫星数据信息。
咱们在青海有一个站,当年为第一代两弹结合的测试而建设的。马兰撤了以后,也荒了好久。90年代初又重新启用,由于附近铁路公路都比较方便,而且气象条件优异,海拔又高,被做为空军和二炮的测试基地。我们也利用这个场站,放了一些测试装备。虽然对于雷达而言这个场站条件优异,但是毕竟地处高原,地广人稀,空气稀薄,所以驻守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新世纪之初,我们又送了几部测试产品上去。当中虽然不包括空间探测设备,但是几部产品涵盖面还是挺广的。新装备上去,旧装备的测试任务也就完成了,场站的精力也都转移到了新装备上面,旧雷达一律仰头向天,这样也可以减少风阻,便于闲下来以后进行的拆除工作。
场站的领导每天忙着招呼随行技术人员,完善测试计划。一般而言,纯粹的测试场站并不多,通常的测试都会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选择最接近目的地使用条件的场站。而普通的场站,工作和生活都相对比较枯燥。而这个场站一直执行测试任务,相对来说就比较有新鲜感,也显得热闹一些。
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忙碌的时候,一位新兵因为一些琐事跟驻地有些矛盾,部队嘛,军民一条心,你跟驻地有矛盾冲突,甭管对错,先罚禁闭再说。干我们这一行的经常说,上了场站其实就等于被关了禁闭,所以听到了禁闭两个字感觉倒是无所谓的。但是恰好当时这个场站人员相对较多,也相对比较热闹,为了执行这个禁闭,场站领导就把他关去了旧雷达那边,不准出来。
一排旧雷达,其中就包括米波雷达。这位当年的新兵被锁在了操控室,闲着也是没事,就摆弄起这个旧雷达。雷达的角度需要动用液压装置,他调整不了,但是可以观察显示屏。更重要的是,测试雷达的功率都是可调的,这为他提供了便利。
第一天,还没什么事,新兵大概也还赌气或者自省。第二天,晚上,终于熬不住了,他就把雷达打开了,可是雷达对着天上,什么都看不到,捅咕捅咕没意思,就关机休息了。第三天,更是没事啊。而且据说,对于被关禁闭的人来说,第三天是最难熬的。于是,又开机,然后胡乱调整,还真的在显示器上看到了几个小点儿。
如果是老兵,可能觉得这个杂点就是干扰,也不会怎么理会了。也许正因为他是新兵,也可能是闲着没事好奇,反正雷达天线也没有旋转,就调整了频谱范围和发射功率,然后发现那几个杂点好像在动。
反正关禁闭的时候闲着没事,新兵就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操控室的记录本上面。一开始,大概是出于闲着没事或者好奇,所以开机大概一两个小时就关机。后来有了发现,再进一步调整,进一步记录和观察,他就像突然找到了人生方向一样,陷入一种痴迷状态。
通常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大概两三个小时绕一圈,而低轨道的卫星通常也都是试射卫星或者间谍卫星。新兵细致的观察、认真的记录,并且不断调整那一部雷达的频谱范围,使得他的记录越来越完善,也逐渐找到了一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