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毅道:“好在斯拉夫民族号称战斗民族,有足够的韧劲,德国虽然刚刚又往东线战场增兵两百万,但是并不一定能改变东线的走势。”
“但愿,但愿吧。”史迪威忍不住在胸前划起十字,“上帝保佑。”
“上帝是不会保佑你们这些信徒的,你们能依靠的只有你们自己。”钟毅不着痕迹的讽刺了一句西方的宗教,又说道,“说到底,你们美国人民是上帝的子民,元首以及**德国人民也是上帝的子民,不是吗?”
“呃……”史迪威无言以对。
钟毅笑了笑又道:“史迪威将军,还是来帮我们做一下工业规划吧。”
说完,钟毅就将一张巨幅缅甸地图摊开来,只见上面已经做了标记。
钟毅指着地图说:“首先,在密支那要修建一座大坝,一来可消除为患多年的伊洛瓦底江的水患,二来可以水力发电,给予缅北的工厂提供电力。”
王赓紧接着说道:“钢铁厂也修在密支那,可以就近利用克钦邦的铁矿以及煤炭,因为紧挨伊洛瓦底江干流,工业用力也能得到保证。”
钟毅又道:“但是石油炼化厂只能够建在仁安羌附近,眼下仁安羌还处在日军的控制之下,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夺回仁安羌的油田。”
王赓说道:“仁安羌的炼化厂建设好了之后,相应的化工类项目也可以安排在仁安羌及附近各个城镇,可以将仁安羌打造成为炼化中心。”
“说的好。”钟毅道:“仁安羌是炼化中心,密支那是钢铁中心,那么曼德勒呢?曼德勒适应什么项目?”
“橡胶吧。”王赓道,“曼德勒地处缅甸的地理中心,而且中央铁路和伊洛瓦底江都经过曼德勒,是水陆交通枢钮,缅甸各邦的橡胶运输到曼勒德相对便利。”
“我看行。”钟毅说道,“兵工厂肯定不能建在曼德勒,但是重要性不是那么高的被服鞋帽等生产企业却可以建在曼德勒,这样也可以避免缅北的工业太过集中的不利现象,如果缅北工厂太集中,既不容易招工人,安全上也存在很大隐患。”
“是的。”王赓点头说,“必须提防日军航空兵轰炸。”
在王赓、钟毅的你一言、我一语中,缅北的工业规划很快确定。
史迪威偶尔也会插几句,不过发表的意见都很专业,也很中肯。
规划好了缅北的工业区,史迪威说:“钟,如果规模图做好了,各个项目就可以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进入到具体的建设阶段了。”
“当然。”钟毅点点头,对王赓说,“受庆兄,通知嘉根先生了吗?”
关于缅北工业区的建设,温应星和王赓实在抽不开身,交给别人钟毅又不放心,所以只能交给南侨总会主席陈嘉根。
陈嘉根先生的能力是绝对没问题的。
要不然也不可能白手起家闯下偌大的一份家业。
然后陈嘉根先生的爱国心也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有了这样两点,就足够钟毅将缅北工业区的建设交给陈嘉根先生了。
“已经通知了。”王赓说完抬起手腕看了下表,又道,“算算时间,也该到了。”
话音才刚落,副官张师量便走进来,大声说道:“总座,南侨总会嘉根主席求见。”
“快快有请。”钟毅赶紧带着王赓和史迪威到会议室的门口迎接,才刚走到门口,便看到陈嘉根先生带着钟勇和另外一个中年人匆匆过来。
“钟总司令,我给你介绍一位客人。”陈嘉根指着身边的中年人说道,“这位就是你念叨已久的陈银山先生。”
陈银山是缅甸华侨领袖,巨富。
之前一直在印度加尔各答治病。
“银山先生,你终于回缅甸了。”钟毅闻言大喜。
“惭愧惭愧。”陈银山连连摇手,又道,“其实鄙人早就想回缅甸回抗战出一份力,只是这个身子不争气,所以拖到了今天。”
钟毅连忙说:“身体没大碍了吧?”
“没大碍了。”陈银山连忙说道,“劳总司令挂念。”
陈嘉根又道:“钟将军,说到工业建设,银山先生才是真正的行家,连通缅甸和云南的惠通桥就是他出资请人修的。”
“这我知道。”钟毅道,“如果有银山先生主持缅北的工业建设,那是再好不过。”
“不敢不敢。”陈银山连连摆手,又道,“为祖国以及缅甸的抗战出一份力,这是鄙人的份内之事,绝不敢有所推辞。”
“但是负责还是由嘉根先生来比较好。”
两人好一番推让,最后还是钟毅说道:“嘉根先生,既然这样那还是由你负主责,银山先生辅助。”
钟毅都这么说了,陈嘉根也只好答应。
负责人确定之后,陈嘉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说道:“钟将军,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钟毅道:“你说?”
陈嘉根说道:“各个工厂刚建起来时,设备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肯定离不开美国派过来的专家以及工程师,但是我们这边是不是也应该派一批学徒跟着?这真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以防万一有个什么事情,也能有个技术储备,不至于工厂停摆。”
“瞧我这记性,差点把这样的大事给忘记了。”钟毅一拍脑门,又接着说道,“嘉根先生提醒得对,这个事情很重要,非常重要!”
两天之后,一张张巨大的海报就贴遍了昆明每所大学的校园。
海报的内容就只有一个,就是缅北工业区大量招聘技术干部。
招聘的门槛可以说很低,只要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热爱祖国,就可以录用。
开出的待遇也十分诱人,试用期间月薪50为银元,转正之后月薪为100元,这对苦哈哈的大学生来简直无法拒绝。
事实上,不仅是大学生,就是许多教授也颇为动心。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缅北工业区只招聘理工科学生或者专家,属于人文类的学生或者专家一概不要。
而昆明的专家教授基本都是人文类的,理工科学者几乎没有。
这也是民国的普遍现象,人文类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理工科的专家学者就只有阿猫阿狗两三只,而且在业内可说毫无影响力。
只不过,在校园外还是有理工科牛人。
比如说昆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厂长,朱家仁。
朱家仁可说是一个真正的理工科大牛,毕业于麻省理工的航空工程系,曾经在芝加哥惜士飞机制造厂、底特律沃阿格西飞机制造厂、堪萨斯美鹰飞机制造厂工作,拥有丰富的航空相关从业经验。
回国之后,还主持设计研发过一款教练机。
虽然是仿制法国的教练机,但终归造出来并且飞起来了。
遗憾的是,民国的工业底子实在是太薄弱,朱家仁纵有通天本事,也没办法撑起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
比如说昆明的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听着名头着实响亮,其实就是飞机维修车间,而且稍微难点的机械故障比如说发动机故障,就根本没办法维修。
至于造飞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就不具备这样的底子。
再加上国民政府空军早已名存实亡,所以朱家仁基本上无所事事。
每天上班之后不是看看报纸,就是喝喝茶,再然后为前线的某次战役的失败叹息,或者为缅甸战场取得的胜利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