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些想念昆明训练营的玉米面窝头。
这时候,一股浓浓的肉香忽然沁入鼻际。
王寻下意识一吸鼻子,然后顺着香味飘来的方向看过去,发现香味是从那栋两层竹楼的底层发出的,显然那栋竹楼的一层就是食堂。
竹楼阳台上的那两个高级将领不是别人,就是第22集团军第122师的师长韩麟,还有他的副师长,俞奇。
俞奇道:“师座,这是最后的一车新兵了。”
韩麟点点头又道:“总共补充了多少新兵?”
俞奇道:“都一样,每个师都是2500新兵。”
将杨森、邓锡侯、潘文华还有王陵基礼送回国之后,钟毅紧接着就对缅甸的四个集团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整编。
钟毅也不管番号会不会跟国内的军队重合,直接将给自己增加了23个师的番号,这样每个集团军辖十个师。
一共是四十个师。
从锡当河会战中幸存下来的六万多名老兵也被打散,分别编入新编成的40个步兵师担任基层军官或者骨干。
完成整编之后的缅甸战区一共辖四十个师。
但是并没有满编,每个师只有四千多官兵。
所以,韩麟的第122师也只有四千多官兵。
从韩麟的表情上,俞奇看不出有什么倾向,但是他知道韩麟的心情其实是不错的,因为这次补充的新兵质量,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期。
他们原本还担心,补充来的新兵会是他们印象中的壮丁,不仅身体弱不禁风,而且没有经过一天的军事训练,这样的壮丁送上战场,根本就是送死。
但最后他们发现,这次补充给他们的新兵完全不是这样。
这次补充的新兵,不仅一个个身体强壮,而且明显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身上已经有了军人应有的样子。
比如说刚到驻地的这一车新兵。
从他们脸上的神情可以看得出,已经十分疲惫了。
然而既便是这样,一个个仍将身躯挺得标枪似的。
再就是下车之后,只一个口令便迅速完成了整队,倒退回去两年,就是川军的老兵也做不到这样,总之从这些新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散漫。
再就是这些新兵的身体,比他们预期中强壮得多。
俞奇就忍不住说:“师座,这批新兵的质量是真不错。”
“嗯,确实不错。”韩麟微微颔首道,“别的师的新兵也是这样吗?”
俞奇道:“其他三个集团军我不清楚,但是咱们集团军的10个师我都去看了,基本都是这样的质量。”
“那就是一样了。”韩麟喟然的说道,“果然还是钟长官有办法哪,也只有钟长官能搞来这么多物资,给弟兄们吃好的、穿好的,还能尽可能的创造机会提供训练的机会,这要是换成别的长官,早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们都赶上战场了。”
“自打跟了钟长官,咱们川军才真正有了军队的样。”
“是啊。”俞奇也深以为然道,“时间倒退回去两年,咱们川军刚出川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就跟做梦似的。”
这时候,从竹楼一层传来的香味更浓了。
韩麟轻嗯一声说:“到饭点了,开饭吧,这些个新兵蛋子赶了这么远的长途,肚子一定早就饿坏了,今儿给他们加个餐!吃红烧肉!”
俞奇便笑着说道:“这就叫跟着钟长官有肉吃,呵。”
两人正说话之间,一支车队忽然从营外公路开过来。
看清楚中间那辆吉普车的车牌之后,韩麟和俞奇顿时眼前一亮。
“这刮的什么风,居然把钟长官给刮过来了?”韩麟说完就匆匆下楼,又对跟着下来的俞奇说道,“你赶紧去集合部队,搞个欢迎仪式。”
“师座,欢迎仪式还是别了。”俞奇提醒道,“钟长官最讨厌这些形式主义。”
“哦对,你不说我都忘记了。”韩麟一拍脑门又道,“那就不用集合部队了,我们两个到大门口迎一下就是了。”
正好赶上饭点,钟毅就留在122师驻地吃中午饭。
“总座,你可真会挑时候。”韩麟打趣道,“正好赶上我们师改善生活。”
钟毅听了大笑,不过笑着笑着又感到难过,问道:“部队多久才能吃上一顿肉?”
韩麟说:“自从跟了总座,填饱肚子是没问题了,不过吃肉还是很难得,有时候一个星期吃一顿肉,有时候一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肉。”
“这样可不行。”钟毅皱眉道,“现在作战的强度这么大,平时还要训练,只吃素不补充肉食怎么行,营养摄入会跟不上的。”
顿了顿,钟毅又问随行的王赓:“受庆兄,是后勤部门没钱了吗?”
钟毅通过中缅运输局债券做局,从国内的世家大族身上狠狠的刮了一层油,总金额以法币计价高达九个亿,按说不应该这么快就花完。
这笔钱钟毅也没干别的,净拿来买吃的了。
果然,王赓苦笑着说道:“总座,这不是钱的事,后勤部门不缺钱,问题是,现在的缅甸你就是有钱也很难买到肉,无论猪肉、牛肉、羊肉还是鸡肉,都根本买不到啊,尤其是撤到曼德勒之后物资就更紧张。”
说到这里一顿,又说道:“要不是总座你早两年从美国购买了四百万吨玉米,并且提前将其中的一百万吨运到昆明,只怕连部队的口粮都没办法保证。”
说完,王赓还端起面前的陶碗,喝了一大口还温热的玉米粥。
“这样可不行。”钟毅蹙眉道,“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个局面。”
王赓道:“眼下恐怕没啥办法,只能等美国援助的物资到来。”
“不行,不能等。”钟毅断然道,“工业建设只能靠美国援助,农业建设我们自己就能办成,就绝不能坐等靠,要自力更生想办法解决,而且要尽快解决。”
钟毅脑子里一下就想到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为什么不能复制?
钟毅道:“不是有许多伤残老兵上不了战场,也不愿意回国吗,那就找个地方建个养殖场,专门养殖猪羊牛,专门用来给部队提供肉食!如果人手还不够,可以从逃难到缅甸的华侨难民中挑选一些人。”
“人手的事不难。”王赓苦笑道,“可问题是,搞养殖除了人手、场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饲料供应,现在的缅甸连一千万原住民以及涌入缅甸的五百万华侨都养不活,又哪有多余的粮食用来搞养殖呢?”
“没粮食就种啊。”钟毅淡然道,“建个农场,建一个大型农场!专门用来种植产粮高的小麦、玉米还有红薯,你刚才也说了,涌入缅甸的华侨足有五百万,这些华侨因为骤然离开了原住地,大多生活困难,建一个大农场正好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建,建一个大农场?”王赓瞠目结舌的道,“一个容纳五百万人的农场?”
“不用五百万那么多。”钟毅摆了摆手说道,“避难进入缅甸的华人华侨,有不少都是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将来是要进入工厂上班的,再去掉老人和孩子,我估计,建一个能够安置一百万员工的大农场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