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大概是害怕,说的有些颠三倒四,不过也能听明白。
这根本就是拿孟绍原重回上海这件事做诱饵,接着,制造了这起爆炸案。
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炸死李士群!
“炸死我?”
李士群冷笑一声。
可他的心里却还是有了几分后怕。
军统的那些人,是利用了自己对于孟绍原的畏惧,才上演了这么一出戏。
“于世宝,为什么到要告密?”骆德本随即追问。
于世宝迟疑了一下,怯弱说道:“我,我相中了一个姑娘,可我没钱。”
“李部长,爆炸案已然发生,我的意……”
骆德本才说出来,便闭口不,朝于世宝看了一眼。
李士群心里明白:“于世宝,去领赏吧,以后有什么情报记得及时汇报。”
“世宝谢长官恩典。”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
于世宝正想走,却被李士群叫住了。
于世宝一怔:“我说,世宝谢长官恩典。”
他的口音带着一点广东口音,“世”、“四”很难分辨。
“世宝”很容易被人听成“四宝”。
之前他说自己名字,连名带姓的时候,好没什么。
可一说“世宝”,口音问题,让李士群一下想到了另一个“四宝”。
吴四宝!
那曾经是他最得力的部下。
自从吴四宝死后,李士群处处受制,总之找不到一个和吴四宝一样,那么合自己心意的助手!
他对吴四宝,还是有感情的。
此时,想到吴四宝,再看看眼前的于世宝,一样也是身材不高,体格健壮,越看,越觉得这就是一个小吴四宝。
李士群慢吞吞的问道:“于世宝,当丨警丨察前途大吗?”
“长官,世宝不明白你的意思。”
“以后不要叫我长官,叫我李部长。明天开始到我76号来做事吧。”
中国各地都有茶馆,但每个地方的茶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尽然相同。
重庆以茶馆闻名于世,喝茶,是重庆人最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之一。
重庆喝茶,讲究茶水、茶和茶具,却不大讲究“雅”。
这大概与重庆人直来直往、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关,该讲究的便讲究。
其他的处处表现得不拘小节。
重庆人吃茶,一间老旧的铺子或坝子,一张老木方桌,几杯盖碗茶,几只简单的木凳或是藤椅,一地零散的瓜子花生壳,这些便是重庆茶馆最经典的搭配。
上海也遍地可见茶馆。。
这里的喝茶,归纳起来一个字:
杂!
所谓的杂,是上海有着太多的茶流派。
什么八宝茶、台式工夫茶、花卉茶,还有舶来品的英式红茶。
一进茶馆,也没有伙计来招呼你,你决定了喝什么茶,再把伙计叫来点茶。
你也可以自己带茶,茶馆里免费帮你沏茶,可是本来不要钱的瓜子花生您就得另外再掏钱了。
孟绍原就是自己带来的茶叶。
他对这里太熟了。
把茶叶包往桌子上一放,上面再放上一张零钱。
那是给伙计的小费。
有了小费,伙计做事自然更加卖力,对你的要求也都是一律尽量满足。
桌子上海放了一个空茶碗,茶碗盖子斜着放,那意思说这桌客人包了,谢绝拼桌。
苏俊文坐在另一张茶桌上,靠近门口。
一旦有情况,他可以立刻封锁住进出道路,让长官从窗口逃跑。
在那喝了一会,一个拄着文明棍,穿着中山装的男人走了进来。
找位置坐下,摘下帽子,不要伙计帮忙,放到一边,再把文明棍靠着桌子放好。
拿下眼镜,放到嘴边哈了口气,仔细擦了,再把眼镜放到帽子边上。
等伙计上了茶,中山装喝了一口,立刻把伙计叫了过来,一张嘴就骂人:
“小赤佬,水不开也给我上?侬晓得我是啥人伐?”
伙计一脸的委屈,急忙分辨。
孟绍原把茶钱放到桌子上,起身。
这个中山装,是自己人。
暗号,全部对上。
他是来通知自己的。
中山装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更加不知道自己是来通知谁的。
他唯一的任务,就是走完这套流程。
在孟绍原起身的一瞬间,苏俊文也迅速起身,率先走出茶馆。
茶馆外,蹲着一个在那晒太阳的懒汉。
这人,不是李之峰又是谁?
李之峰在那嗑瓜子。
他很不讲卫生的把一把瓜子皮朝着外面一抛。
安全!
边上,是一辆黄包车。
车把手上,绑着一条用来擦汗的毛巾。
毛巾打的结是双结。
“黄包车!”
上车的,并不是孟绍原,而是苏俊文!
“大光明电影院,我要赶10点45的电影。”苏俊文一上车便说道。
“好的,老板。”
黄包车夫拉着车就走。
孟绍原和李之峰,一前一后,不紧不慢的离开了这里。
到了一个弄堂口,孟绍原往里一闪。
里面有个茅厕。
他在里面,迅速脱掉了外面的长衫,露出了穿在里面一身破旧的衣服。
在他脱布鞋的时候,李之峰走了进来,把一双破旧的弹力鞋和一件马甲给了他。
马甲背后,还印着黄包车夫的编号。
等孟绍原再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刚上完茅房出来的黄包车夫。
刚才拉着苏俊文走的那辆黄包车,就停在了外面。
车上坐的,却不是苏俊文。
而是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斯文年轻人。
“快点,慢吞吞的。”
年轻人很不耐烦的斥责了一声。
“老板,真正对不住。”
孟绍原拉起了黄包车就走。
“老板,你,回来了!”
当黄包车拉起来的时候,年轻人用颤抖的声音说道。
那是,赵云!
活跃在敌人心脏部位的传奇特工,赵云!
见面的方式,极其繁复。
可一切只为了两个字:
上海的局势,复杂到了极点。
李之峰必须首先去约定的接头地点,确定赵云没有叛变,然后才能再安排下一次的接头。
叛徒带来的教训太深刻了。
是之前茶馆里的中山装,还是茶馆外的黄包车夫,他们都是这次接头中的工具人。
可以不必这么麻烦,直接接头。
但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最后一次接头了。
“情况怎么样?”孟绍原一边拉着车一边问道。
“76号和日本宪兵对我们的联合围剿非常凶,但我们能坚持。”赵云回答的非常简单。
短短的两句话,其实已经能够让孟绍原知道上海的处境很不容乐观。
“帮我准备一些人。”
孟绍原并没有说什么慷慨激昂,激励士气的话:“这次我回来,要把上海的局面重新打开。”
赵云精神大振。
长官这次回上海,是要和76号以及日本人硬刚了!
而且,长官根本没有问上海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
这是对自己部下的一种绝对信任!
“还有,帮我找两个外国人。”孟绍原继续吩咐道:“克洛宁·贝克,和他的夫人斯特芬尼·贝克。这个男人是个记者,现在夫妻一起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